《经济观察报》发表观点长文——《人工智能、“知”与“我”》,讨论GPT出现之后,对AI未来发展的思考,以及AI与人关系的种种可能。
GPT火爆全网之后,人类替代论、硅基生命论甚嚣尘上。有人甚至生成人类只是人类1.0,AI加持的人类(也有说是AI本身)是人类2.0。相信很多朋友都支持这一论调。
该文提到美国语言学家、哲学家乔姆斯基对大语言模型和ChatGPT的批判,讽刺地说“这位今年94岁的语言学家未必精通技术。”
该文还引用笛卡尔“动物是机器”的论点和法国哲学家于连·拉美特利年经典论点——“人是机器”。认为不仅人是机器,而且随着AI的不断发展,“在不远的未来,机器是人”。更进一步声称“人正在向机器交出劳动,然后将交出其余”。
很显然,所有这些论调,都是马总热衷于鼓吹的。但它们都基于机械唯物的立场。
AI的一切产出,无论算法有多么强大,都源于归纳和演绎,离开了大数据,AI一声也吭不出来。而人类的精神,远远不止后天的归纳演绎和逻辑。
当前的精神分析学已经提出“精神器官”学说,有很大一部分精神缺陷,源自精神器官的缺失。
注意这个精神器官,并非解剖学意义上的心肝脾肺肾、大脑神经、血管肌肉组织,甚至连经脉也不是。它是建立在人类经由语言建立起来的上层结构,是超脱于解剖意义的客观存在。
长篇科幻小说《第四条边》,在~年我撰写 部的时候,还没有GPT的出现。所以 部对AI的探讨还浅尝辄止,主要集中于主体认知和人类欲望的命题。
第二部原本已有好几章的篇幅讲述机器和人的关系。写到三分之二篇幅(16万字)之后,GPT出现了。那么我打算用更重的篇幅,好好探讨一下机器和人。
第22章《我是玉米》描绘人类在受到未知 之后的机器化症状,第23章《回归者》和24章《挑战》,讲人类在褪形之后,包括马总在内,一大批机械唯物论者的欢欣鼓舞。
他们反对将这一瘟疫称为人类的退行,把丧失自我的人叫作“回归人”,声称这是人类用身体的行动在反思,是人类向生物机器的本能回归……
马总甚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答说:“他们不是病人,而是真性外露。他们只是跟机器一样快乐、一样纯粹的人。”
在马总心目当中,机器性从来都是他真正关心的主题。他认为,“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早就趋于停止,它太漫长太低效。”
马总说,“科技时代,人类跟祖先 的不同是什么?是机器。在人类的祖先眼中,科技时代的人类是怪物,呼风唤雨腾云驾雾,是巫师,是神魔。正是机器,帮助人类实现了生机勃勃的进化,创造了肉体之外全新的组成内容。”
到第25章《逃离火星》,开始讲述火星城市的居民对人类机器化迅速蔓延的恐慌,26章《源于脑机》、28章《经济学家》、29章《类昆虫》和30章《格式模型》描写人类终于醒悟过来,对这种火星传染病展开亡羊补牢式的应对。
不过毕竟科幻小说《第四条边》的主题是对宇宙形态和空间维度的解构和重构,AI的探讨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
稍微剧透一下,在第二部当中, 部的其中一个命题会得到强调和衍生,即灵 是第四维的东西,绝非机器可以拥有。
作者:瞬雨
长篇科幻小说《第四条边》作者技术经济观察家,知名评论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