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宫廷音乐真正的大成期只有隋唐时期和两宋时期。汉代的相和歌一脉相承,传世为清商乐,唐代宫廷音乐继承了清商乐的发展,继续演变成后来的“华夏正声”。唐俾失十囊墓俑在唐代“十部乐”中,少数民族乐占了九个之多。使得唐代的宫廷音乐的包容量达到极致。这不仅仅是唐代初期的音乐构成,更是整个隋唐时期宫廷音乐最明显的特点。少数民族的乐舞大量地进入宫廷,使得隋唐宫廷音乐产生了变革。少数民族乐,说白了也就是民间俗乐,如此多的民间俗乐堂而皇之地成为宫廷燕乐,可想而知其对古典礼乐的冲击有多么强大。唐玄宗李隆基作为大音乐家,尤其重视坐立两部伎,水平最好的乐者都被收入坐部伎,发展小型精致的乐舞,立部伎主要为大型乐舞伴奏,故而水平比坐部伎较差,而比立部伎还差的就归入雅乐。由此可见,当时的雅乐已不被重视,俗乐逐渐成为流行艺术。唐代的乐器也就随着五花八门,中西融合中。骑马吹横笛俑“诗仙”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说的就是笛子,唐代吸收了许多少数民族和异域的音乐,使得演奏中既有横笛也有竖笛。文献中,唐“十部乐”中使用横笛的记载会用“横笛”描述,而竖笛多简略为“笛”。横抱琵琶骑马女俑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里说的乐器就是琵琶。琵琶作为一种非中原地区本土乐器是当时龟兹一带的乐器,汉代所称“批把”大概是琵琶的早期形式,这种琵琶为直项琵琶。而唐代所流行的琵琶为曲项琵琶,是一种半梨形音箱、四弦四柱,横抱胸前用拨片或手指弹奏的乐器。图文说唐朝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