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03:09黔西,这块磅礴乌蒙高原和激越乌江孕育出的人文热土,古今文明竞相绽放。从远古文明中走来,历经岁月长河的荡涤和洗礼,黔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区位、秀美的山水、浓郁的民族风情……
你看过黔剧吗?当代毕节人大多数应该都会摇头。
黔剧的诞生,填补了贵州无地方剧种的空白。黔剧的前身系曲艺形式的琴书,称之为“文琴戏”。黔西文琴戏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剧种,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据《黔西县志》记载,该曲艺在清乾隆年间流入黔西县城(今黔西市)。上世纪50年代初,黔西玩友尝试着把坐唱形式的贵州琴书搬上舞台获得成功,为纪念清末“文音俱乐社”为贵州琴书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就定名为“文琴戏”。年,贵州首个文琴剧团在黔西成立。年2月,全省“文琴戏”汇演时,各地文琴戏剧团统一改名为黔剧团,并一致公认黔西县(今黔西市)是黔剧的发源地。7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黔西文琴戏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琴戏是黔西的传统文化,也是黔西一张靓丽的名片。”今年64岁的刘铁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琴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从小就喜欢音乐的他,十多岁就熟悉各种腔调,精通各种演奏乐器。近半个世纪,他与文琴戏为伴,在传承的道路上从未懈怠,一直在收集黔剧故事、创作黔剧新戏、培养后继人才。
与戏·因爱相遇
“小时候喜欢音乐,哪里有演出或活动就去看,看完就学会了。”刘铁军笑容满面的说道。
刘铁军有着过人的音乐天赋,听过的歌曲基本听两遍就会唱了,学生时期的刘铁军自学简谱和五线谱,和朋友切磋音乐,在比学赶超的氛围下学会了包括笛子、二胡、琵琶、古筝等在内的许多古典乐器。那时的他经常出去参加演出。后来接触到了文琴戏,唱腔清脆婉转,通过扬琴、琵琶和二胡等乐器伴奏,配乐婉转动人,这让懂音乐的刘铁军为之着迷。
爱上文琴戏后,刘铁军对其研究为之疯狂,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戏痴”。
原毕节市黔剧团团长魏绪文是黔西文琴戏创始人之一,对文琴戏研究颇深,刘铁军视他为偶像老师。每次见到魏绪文,刘铁军总要追着他讨教问题。一来二去,魏绪文被他的好学所打动。此后,魏绪文倾囊相授,刘铁军掌握了利用文琴音乐刻画剧中人物的技巧,对文琴戏的各种声腔、板式也拿捏得游刃有余,得到老师音乐方面的真传。从事文琴戏研究40多年来,刘铁军不断专研和努力,黔西文琴戏不仅舞台演出效果好,还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与戏·因难相知
忆起文琴戏之路,刘铁军感触良多。
年,刘铁军生了一场大病,从黔西石油公司下岗,尽管当时生活十分拮据,但在文琴戏的支出上,从不吝啬。同时,全身心投入文琴戏的研究学习当中。年底,因严重的冠心病和高血压,刘铁军在排练现场倒下了,在医院动手术后,医生一再嘱附他不可太过劳累,但他始终放不下文琴戏。自始至终一直坚持作品的创作,仿佛是在与文琴戏相知后的一场“双向奔赴”。
7年之前,文琴戏没有固定团体,也没有固定排练场所。刘铁军将分散的文琴戏爱好者聚集起来,于7年成立了水西文琴社。后引起了黔西市文管局的高度重视,于是将黔西武庙划给文琴社作为排练场地,旨在文琴戏的保护和发展。
“黔剧原非社戏,文琴本是乡音”,刘铁军指着武庙正门说这原来是挂在正门两侧的一副对联,道出了黔西人对“文琴戏”的认可程度。
得到了政府支持,刘铁军对发扬文琴戏充满信心。如今,黔西文琴戏形成板腔体与联曲体共同运用的特殊音乐唱腔形式。在研究实践中,刘铁军在传统戏的音乐中不断与时俱进,融合一些现代音乐元素及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此同时,他开始创作黔西文琴戏剧本,并组织社员编排、演出。
“我的作品主题都来源于生活,当下发生什么,我就写什么题材的作品,创造属于时代的好作品。”刘铁军说。
至今,刘铁军创作大大小小的剧本几十部,组织参加过省、市级各类演出,他创作的十多部作品,多次在省、市级演出中获奖。文琴戏有很多题材都来自真正的人物与事件加以创作,从而搬上舞台,例如过年团圆故事的小戏《团年》、真实人物刻画题材作品《启航》、脱贫攻坚战时期《党给我们拔穷根》及文琴戏作品《总书记来到咱苗乡》都在舞台上广为传唱……
刘铁军希望一些重要的事件与人物通过文琴戏的形式得到世代传唱。作为文琴戏领头人,他始终坚持通过文琴戏更好地去传播红色文化。刘铁军告诉记者,结合当下乡村振兴的推进,最近也在着手创作相关题材作品,围绕党的方针政策,结合农民农村,来展现新农村新风貌。
与戏·因守相传
“黔西文琴戏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是很火热的,黔西人都喜欢听,当时的大街小巷人人至少都会哼唱几句。我不想黔音从此断了,没有人传承势必会消失,这对于社会乃至国家而言都是一种损失,黔西文琴戏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我不能坐视不管,让其消失。”刘铁军说。
近年来,由于文琴戏的传统艺术形式和现代艺术文化形成反差,精通传统演艺的艺人逐渐减少、老化,年轻一代学习传统文琴戏的热情正在衰退。文琴戏的发展陷入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文琴戏是小剧种,由于时代的变迁,它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怎样才能让文琴戏不消失?怎样才能让文琴戏发扬光大?随着年纪的增大,刘铁军也越来越焦虑。同时,水西文琴社是个民间业余团队,没有专项资金,也没有专业团队,仅靠民间爱好者来传唱,且均为五六十岁以上的退休老年人,培养黔西文琴戏接班人,刘铁军心有余而力不足。
曾经的刘铁军想培养自己女儿为传承人,跟自己的妻子“借女儿”去报考贵州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只为女儿能接受正规专业教育,以后更好地继承发扬黔西文琴戏,遗憾的是最后女儿毕业选择了别路,未能继承他的衣钵。
弟子颜克湫是刘铁军的得力门生,作为黔剧后备人才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学习表演,后进入了贵州省黔剧院从事黔剧专业演员工作……
如今,作为文琴戏传承人的刘铁军,为了发挥老艺术家“传帮带”作用,每周都会在武庙对社员进行排练及对文琴戏爱好者进行公益教学。刘铁军积极且主动承担起培养人才、传承经典传统文化、培养时代接班人等使命,为文琴戏艺术的发展倾尽毕生所学。
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流行音乐,没有年轻人主动学习黔西文琴戏,在剧本创作上,刘铁军尽量避免有年轻角色出现,“这对黔西文琴戏的发展造成了阻碍,没有了年轻的活力。”刘铁军说,他没有妥协,利用闲暇时间整理资料、自编教材,积极与学校对接,让文琴戏走进校园。
“文化是一个故乡的灵魂,让孩子们未来走出去怎样介绍黔西文化。”刘铁军说,黔西市委、市政府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琴戏传承进校园活动已全面启动,主要是以办讲座的形式,进行戏曲知识、唱腔、形体、表演的培训,旨让孩子们不要遗忘了这一黔西传统文化。
“黔西文琴戏,是黔西的东西,原汁原味,决不能丢。当下文琴戏的传承和发展一直在路上。希望年轻人能主动加入文琴戏的研究学习中来,让黔西文琴戏传承后继有人,注入青春力量。”刘铁军满怀期待的说道。(龙艺、安云玮、张华顺、黎荣)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