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有很多让你感到奇怪的现象,我们几乎都是习惯于它的存在而不去想想那是为什么。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我想谈谈好音乐为何越来越少了,相信很多人会有这个疑问。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音乐,音乐有哪些表现形式。有点音乐基础的朋友都知道音乐是由一些乐音按照一定的相互关系组织在一起的声音艺术,但没有基础的朋友肯定想知道什么是“乐音”。要理解乐音,就得先理解声音。初中物理讲过,声音有四要素:高低,长短,色彩,音量。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频率越高,音就越高。振动频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物体摆动的次数。所以一秒内摆动次产生的声音就比一秒内摆动50次的声音要高,这就是音高。长短,意思是这个声音发出来的时间长短,音乐称之为时值。要获得长的时值,需要维持物体的振动,而具备弹性的物体很容易实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敲一下桌子的声音很快消失了而弹一根弦的声音能持续很久的原因。色彩由振动介质决定,不同物体的材质不一样因此发出的声音听起来不一样,比如敲击铁板和敲击木板,我们即使只听不看,也能知道敲击的是木板还是铁板,因为我们记住了它们的色彩。最后一个就是音量,它由振动幅度大小决定,幅度越大,音量越大,比如你轻轻弹一根弦和用力弹一根弦,两次的幅度大小是不一样的。明白四者的决定因素之后我们就知道它们互相之间是没有任何联系的,比如说音高越高时值越长,音高越高音量越大,音高改变色彩改变都是错的。但值得注意就是最后这句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音乐,例如右手在吉它琴码附近弹一弦和音孔处弹一弦,介质没变,色彩是一明一暗。不过如果说右手位置不变,弹一弦空弦和一弦十品两个声音色彩不一样就不对了,因为那是纯粹的音高不一样了,这个时候你要好好再理解一下音高和音色这两个概念。
以上即是声音四要素,那乐音是什么呢?乐音就是音高固定而且每个音都是半音的整数倍高度的“一堆”音。“半音”是指两个音高度上的距离,他是音乐中最小的距离单位。所以这堆音就是从低往高一个比一个高半音的半音阶,它们有88个之多,每个的振动频率都是固定的,最低的音频率为27.5赫兹最高的为.赫兹,你可以据此算出半音是多大的频率距离。这88个音就是乐音,它构成“乐音体系”,相当于是创作音乐用的“资源”。标准钢琴就是88个琴键,对应这88个音,刚好覆盖整个乐音体系。虽然近代乐音体系向高低两个方向有所拓展,但绝对不会太多,因为人类的生理听觉的范围是有限的,这88个音最高和最低的两个音已经很接近耳朵的“临界点”。
明白了乐音和音乐,再来看它的表现形式:纯音乐、歌曲。没错,就只有这两大类。它们的区别仅仅是歌曲加入了人声歌唱而已,而人声本身就是一串旋律,人就是一件乐器,所以纯音乐即可代表所有。我们可以听到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也可以听到激情四射的摇滚乐。大到丰富多彩的和声架构,小到平淡无奇的一句单音旋律,它们都可以称之为音乐。音乐的结构,最通俗的解释就是旋律或者“有陪衬的旋律”,都以旋律为主,因此我们发现旋律是灵魂般的存在,是的,音乐必须有旋律!如果你说吉它扫几个和弦不一样好听吗,好听不就是音乐了吗?没错,那也是音乐,不过旋律无形中已经在你心中串动。相当于具备了旋律。如果你扫的这几个“陪衬”不属于乐音体系的东西,而且没有一定规律,那么你心中是不可能有旋律串动的,就不能称之为音乐。我们平时听音乐,印象最深刻的,最能记住的就是那一串旋律,因为它是音乐的主体。我们先说主体,再说陪衬,最后讨论有陪衬的主体。
关于旋律的原理,我说不出太多理论,但我们至少要知道它的制造规则和规律。首先要具备调性,听完就能确定“1”的高度。所以不可能在乐音体系中东扯一个西捡一个胡乱拼接起来就是旋律了,你得符合调式框架的约束,满足了规则的事,剩下来才是好不好听的事。旋律的规律,其实只要我们平时多留意和思考,都能在实曲当中获益良多。比如直接把谱上旋律指法译为简谱,首先会发现乐器旋律中相邻的音之间音程不会太远,单个乐句之内都是单音程,大三度以内最多,乐句的跨越处可以较远。人声旋律整体上则音与音之间音程会较“稀疏”,但依然是单音程。另外会发现单句内不转调等规律,这些规律都是以大量的实验作为基础去总结的,当然可能还有其它的一些规律,不过那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要明白这个最明显的规律:旋律,就是乐音的排列。这个排列当中,可以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或者几个音,但不能每个都一模一样。只要在乐音体系“取音”符合规则地运用,不管你怎么排列,好听就行。至于句中音数的多少也根据你的感觉走就行,反正记住乐音构成音程,音程构成旋律,一个乐句总不会没完没了地进行。
如果你对旋律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下面来看一个问题:音乐旋律,有创作尽头吗?答案是极度明显的,先看它由什么构成,怎么构成。上面已经说了,从八十多个乐音取出一些,结合规则和灵感制造出来的。那为何会有尽头,因为只要是用有限的资源进行排列,排列结果就有尽头!乐音体系正是有限的88个音,是一个定数,不论大小,一律有限,只是量的多少问题。这同时是一个数学问题,应该是初中的数列。例如我们的电话号码,由0到9这十个数挑选组合十一位即可供一个城市以上的人使用,而且组合还有一点点“不自由”,因为开头必须是“1”,而且前三位都有几个固定形式。但这个量仍然是非常大的,导致这么大的原因除了位数多之外还有可供选择的资源有十个之多!如果你觉得难以理解的话不妨试试简化问题,比如缩小资源和位数。用1,2,3三个数排三位,有,,,,,六种,是有限对吧?排四位呢?五位呢?1,2…甚至,总之用这有限的三个数去排列任何有限的位数,结果都是有尽头,最终其中出现任何重复的两个结果,我们称之为相同。
我们回到音乐旋律来看,88个有限的乐音资源,的确很多!如果真的可以自由组合制造旋律,我想一定是天文数字制造结果。天文数字固然大,但依然是有限,也就是说尽头。更何况根本没那么自由,因为有上面说的规则、规律,你会感觉到天文数字缩水极其的大。你想想资源是有限的88个已经固定,不妨从排列位数入手分析,也就是说乐句的音数。这个虽然有一定自由,但仍然难逃尽头的命运。我们列数字来看:假设乐句最少3个音,最多30个,那么得出30-3+1=28种音数,而这28种当中虽然每一种都有很多排法,但都有尽头,28种尽头加起来还是尽头。乐句音数和音程关系这两者的约束下,不大量缩水才怪。你当然可以创作一串88个音的电吉它主音旋律,但这旋律听觉上可以是8段11个音的排列,4段22个音的排列,2段44个音的排列,甚至是1段50个音排列和1段38个音排列的合体,1段10个音2段30个音1段18个音的合体……多种可能,也就是说88个音的一串旋律听觉上可以认为是很多串音数不一的旋律接起来而已,存在这种“听觉认为”就存在听到类同旧旋律的可能。不过由于是天文数字,瘦死的骆驼还是比马大,仍然留有极其广阔的创作空间给刚刚走向和平年代的我们。但空间有限时间无限,时间不断前进,音乐已经发展很久了,新的旋律不断出现,老的旋律稳如泰山,作者们必须避开前人脚步去开发那些剩余空间,否则踩上别人脚步就难免被说抄袭了。有一天自己听到一些出在前面的旋律和自己作品类同也会十分失落,更别说相同,好好的一个灵感,居然别人早有了…所以这个有限的空间加上时间不断的推移人们不断地创作,最终会消耗殆尽。那就是旋律的最终尽头。那时候就是创作一串任何音数的旋律,都有前辈作过了,完全一样。这种境地还是很远,因为那是“完全一样”。但高度相仿就不远了,也就是类同。一串旋律当中出现了五六成以上相同声音结构,相当于类同了,类同给人的感觉就是不新鲜,没亮点,给作者自己的感觉是失落和无奈。为何说类同不远了,因为创作空间并不算天文数字那么大而且历史发展潮流长远,人口众多…对了,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88个乐音本来就是7个本位音的衍生结果,无论上下行一旦达到八度听觉上又给人回到初始的感觉,这就是调式的基础原理。音高明明变了,但感觉又回来了。例如高低八度的两串音程关系完全一样的旋律,可以认为是相同的旋律了,只要是八度的整数倍关系,都可以认为是相同了,因为同调。另外,即使不同调,只要乐音音程关系完全一致的两串不同调的旋律,新鲜感是没有任何变化的,虽然乐音不一样,但是依然可以认为是相同的旋律!可见决定旋律的不同,唯一的因素是。这个终极因素进一百步加剧了音乐饱和境地到来的速度,你会发现88个乐音不算什么。比如《两只老虎》旋律11345这些音同时升高半音、全音、小三度、大三度…结果还是那个味道,两只老虎的味道,虽然乐音全变了,其实全都是同一串旋律,因为音程关系相同。说到这里,可能有人有某一方面的不认同,那就是旋律中乐音的时值问题,更改某些音的时值,得出不同的旋律,因此旋律还是没有尽头。这个说法对一半,是不同,但我说的是类同,时值的更改只能改变旋律时间,无法改变听觉上的新鲜感。例如《沧海一声笑》的旋律6565原本第一个音是1.5拍,第二个半拍第三第四个1拍,第五个4拍,你把它们全部变成1拍都行,听起来还是许冠杰的影子,说好听的叫类同,不好听的叫抄袭。而且时值的更改也极其有限,也有尽头!例如上曲你总不能把某个或几个音变成八拍吧?不但影子没去掉还导致最后四不像。你要硬说这是两串不同的旋律的话,我没话说了。除了时值的更改没意义,乐器的更改也一样。例如上曲用笛子或者钢琴吉他等任何乐器奏出,变的是音色,或者说给人感觉变了,但旋律还是那个旋律,音程关系还是没变,旋律新鲜感还是不变,即使你换着一万种乐器演奏,变着一万种音色,或者用完十二个调演奏,都只是音色和整体音高的变化,音程关系不变,旋律就是不变,而音程关系,就是排列。
以上都是讨论主体,再来说说它的陪衬。首先陪衬是为了让主体更出彩,其次它单独存在的话也不失为另一种美。我们依然讨论它的“命运”,也就是说有没有“新鲜感尽头”。陪衬的形式多种多样,柱式和弦,分解和弦,级跳进的低音进行(其实级进低音本身就是明显的旋律了),管弦乐的线性和声(慢速旋律)等等太多了,但有一样是共同点,它们都是乐音体系的东西。它们看似多种多样,但是相比主旋律来说,空间更加狭窄。其实陪衬就是和弦级数的变化过程,只是和弦的表现形式自由运用而已,我们和弦有七个级数,一首音乐当中反反复复都是其中几个在“排列”,看,又离不开排列了。七个级数的三和弦因为听觉和谐运用最多,非三和弦因为不协和起烘托作用。另外五七级之间和声力度太弱,经常替代使用,一定程度缩小排列种类的数量。相当于主要用六大级反复排列,虽然每一级都衍生出很多和弦,总数可达几千个,但根据以上所讲音程关系原理,只要根音到冠音所有音的音程关系不变,同时升降所有音任何音程(一个框架放在88个乐音当中随意挪动位置),和弦性质不变,还是那个和弦,因此要合并掉大量的升降和弦,几千个就剩下不多了。而且一首音乐含和弦级数从2到6之间粗略的五种情况,比如《月光光》三个级,《虫儿飞》五个。五种情况各自有一些排列,常见的,,63524等等,而这些级数排列也有一定的变化(适当运用合并掉几千个剩下的那些和弦当中的非大三类和弦,),这些变化是能产生一定的新味道和美感,但数量也不算多,整曲陪衬主要味道变化不大,主要由级数决定。而且由于必须用1或6级开头,估计只有以百为单位的数量,根本不多。经常看到不同的几首歌和弦级数进行完全一样,甚至拍子都一样,只不过节奏型不一样,但这个也不多,也是百数单位。正是因为这些节奏型才让你产生一定的幻觉,觉得音乐太丰富了,变化莫测。其实仔细一想你会发现,如果将所有乐器的声音变成一种乐器,也就是音色统一,那么你就能清晰地遇见足够多的和声类同情形。所以说陪衬有限得更严重,它只是依靠各种音色,节奏型,去支撑它的新鲜感,其实只要你有强大的乐感,很容易听出和声的类同。另外要说的是噪音陪衬,也就是打击乐。它相对乐音就更加“挣扎”,它只负责音的长短不用关心音的高低,之所以会出现一套鼓的鼓件有多有少的原因是为了增加音色,丰富节奏。它的节奏型都是从基本的强和弱发展起来的,各种加花各种音色起到了很好的丰富作用,可能跨越全音符到64分(即使你能敲出分音符),但依然都是时值的排列,而且一首音乐当中打击乐的节奏主体比较稳定,主要在转折处进行加花。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打法适合很多的歌曲,可以说是节奏型高度饱和的一个乐器。
主体和陪衬都已经分别被证明有绝境了,那两者结合又是怎样的呢?不用说还是无力回天。假设它们可以随意组合,例如任意旋律任意小节上方的和弦级数随便用,曲中小节之间节奏型一直换,我想结果真的可以是天文数字,但已经不叫音乐了。因为旋律与和声的结合,是绝对有理论约束的,这些约束也是音乐好听的原因。旋律音要呼应和弦,和弦烘托旋律音。旋律配旋律多数主高配低,常见的比如陪衬旋律下行三度。不过打击乐只要拍子没错,节奏型随便用随便换的话也不叫错,只是你见过这样的音乐吗?就算被认可,也只能说主体和陪衬的结合情形多了一些变化而已,音乐的尽头(两首几分钟的音乐出现所有乐音音程关系相同,时值相同)可能是千年以后,但饱和却依然近在咫尺,我个人已经遇上不少片段了,其中之一如《广东爱情故事》,你不妨回想徐誉滕的一首歌。
说到底不管和声织体再丰富多彩,也只是陪衬,你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旋律,它代表了一首音乐的主体。所以当你明白了旋律有尽头这一结论之后,那些相对更“凌乱”、抽象一点但排列更加有限的陪衬根本不是问题了。最后回归主题,相信你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是的,音乐已经出现一点点饱和了。除了以上所讲这个大原因之外,还有一些小原因。之所以中国如此多的高等音乐学府,每年毕业那么多的音乐才子,那么多的原创爱好者,在如此发达的网络科技基础上我们听到的好听的新音乐依然寥寥无几,还因为新时代一些审美扭曲的侵袭。比如说唱派和噪声派(主打鼓声迎合一些群众胃口,创作的旋律还是普普通通),人声部分就不是旋律,强加上伴奏去衬托,只实现了节奏吻合和说词押韵产生的小美,而不具备人声与伴奏乐音在音乐角度上所表现的大美。很多的口水歌可以泛滥成灾因为国人的羊群效应根深蒂固,形成一种商业价值,好一点的音乐因此被有所埋没。很多平台它不看你作品好不好,而是看你商不商业而已。非常感慨高晓松说过的话“最直击心灵的,还是那一串旋律”。所以这就是经典歌曲经久不衰,口水歌三月过气的原因。
最后想说,审美扭曲或者可以逆转,但是创作空间这块大面包是越来越小了,别人先咬一口就少了一口,你抢人家嘴里的就是类同,你得去咬剩下的,才能制造最新鲜出炉的音乐。出生越晚越吃亏,创作也许容易,但要好听就难上加难了,因为好听的很多被前辈抢去了,所以,早点起床去争取属于你自己的那一块面包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