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未然年出生,16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由他作词的抗战歌曲,五月的鲜花唱遍了大江南北,成为许多抗日团体鼓舞士气的战歌。黄河吟是年11月光未然和抗敌演剧队的同志们,随部队前往吕梁山抗日,根据历史,行进在大西北黄河岸边的时候,在他脑子里萌芽的!在渡河的时候,光未然亲眼看见滚滚黄浪扑面而来,机器大团翻滚的水雾,亲耳听见黄河的涛声就像滚滚巨雷,震耳欲聋。船工们声嘶力竭地喊着,船工号子,在水是最凶的地方,呐喊声,甚至盖过了浪涛的怒号。人与自然生死搏斗的场景和充满力量的船工号子,让光未然热血沸腾!此情此景,给了光未然强烈的创作灵感,他恨不得立刻掏出纸笔,创作一首诗歌,歌颂黄河。没想到不久后的一次意外,却让光未然实现了他的心愿。行军路上光未然从马上摔了下来,摔伤了胳膊,被送到了延安治疗。
躺在病床上的光未然,时时都惦记着他想写的诗,想到黄河上那惊心动魄的船工号子,想到前线游击健儿逞英豪的那一幕幕,光未然文思泉涌,他口述让战友帮忙记录下来,多行的长诗仅仅用了五天的时间就一气呵成,那么长诗黄河吟又是怎么被改编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的,这还要从光未然在窑洞里的那次朗诵说起!就在光未然朗诵的时候,旁边有一个人的神情比大家更激动,他当然比别人还要静静的着听着,很兴奋的一下子站起来,一把就抓过去。这个一把抓过诗稿的青年就是冼星海,照片上的这位就是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我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的冼星海,年因为坚持创作进步,歌曲冼星海和唱片公司老板发生了冲突,就此他依然辞去了待遇优厚的工作。不久后,他受延安鲁艺全体师生的邀请前去鲁艺任教。在去延安的路上,冼星海看到了流离失所的百姓,也感受到了军民团结一心的抗日热情。他涌起强烈的冲动,想创作一首歌来表现中华民族的苦难挣扎和奋斗,可是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歌词。光未然的黄河吟一下子激发了他的灵感。
年3月26号,冼星海满怀热情开始了歌曲的创作,冼星海和光未然商量,把黄河银改写成八篇歌词,冼星海打算把这八首乐章组成一个大合唱,并取名为黄河大合唱!当时光未然所在的抗敌演剧三队就要返回前线了,冼星海想把这首黄河大合唱作为他们告别演出的曲目,可是演剧队4月初就要离开!这十几天的时间里,冼星海是怎么完成包含了八个乐章,气势恢宏的大合唱的创作的激情澎湃,投入创作六天六夜不眠不休,他的心血终于凝结成了这部宝贵的作品,六天创作,十天排练,延安演出大获成功,就在大伙都兴高采烈地庆祝的时候,在一旁的冼星海却愁眉不展。年3月冼星海拿到歌词时,光未然所在的抗敌演剧三队还有十几天就要重返前线了,为了在他们离开延安前完成这部作品,冼星海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开始了争分夺秒的创作。在3月26号,他就开始倾心于创作黄河大合唱了,延安的3月份的天气是非常冷的,也没有什么取暖设备,只有定量供应一点点木炭,生个小木炭炉。那就是唯一取暖的设备,窑洞的条件也很差!
冼星海是广东人,这又是他在延安的第一年,因此很难适应延安的气候。写作期间冼星海发着烧,可他并没有因此在创作上打一点折扣。为了节约时间,冼星海和演剧队商量好,每天有两个联络员去取冼星海,当天创造出来的曲子,拿回去之后马上就按这曲子先唱,试唱的时候,队员们要是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再立刻反馈给冼星海,好及时进行调整!有一次,联络员发现冼星海屋里的灯深夜还亮着,第二天就不敢太早去拿曲子,生怕打扰了他的休息,可后来发现不管他们什么时候去都不会打扰冼星海,因为他为了作曲几乎是不眠不休,在创作最辛苦的时候,冼星海没有别的要求,只是让妻子为他做点甜点,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谢新海祖籍是广东番禺,广东人爱吃甜食,冼星海在作曲的时候又十分辛苦,就想吃一点甜的东西。可是当时的延安哪里有甜点吃,没有甜点,冼星海的妻子钱韵琳心想不行,就给他弄点白糖蘸着吃,谁知道他在街上找了一圈才发现根本就没有白糖卖,最后还是好心的同志给他送来了两斤白糖!除了爱吃甜食,冼星海在法国留学期间,还养成了喝咖啡的习惯,延安连白糖都难得找到,就更不可能有咖啡了,最后还是钱玉玲用黄豆磨成粉,再加糖,做成土咖啡,给冼星海解了馋!为了赶在抗敌演剧队离开之前,完成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冼星海拖着带病的身体,熬过了六个没日没夜通宵达旦的日子,他的心血终于凝结成了这部宝贵的作品。
年3月31号,共有八个乐章的黄河大合唱诞生了。这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和陆洪坝黄河。冼星海的努力让抗敌演剧队的同志们感动不已,而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更让大家激动万分,大伙都把演唱这首大合唱看作自己的骄傲。怀着激动的心情排练,想尽快让所有延安人。听到年4月13号,也就是在冼星海完成作曲的13天后,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礼堂进行了首演。那天能容纳千人的礼堂里座无虚席,观众们都伸长了脖子往台上看,让观众们感到奇怪的是大合唱还没开唱,就看见一个身穿黑色披风的年轻人,手上拿着一个小本子,快速走到舞台正中央,然后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个躬。
各位同志,音乐是我们的枪,当国家饱受煎熬的时候,我们需要去战斗。我们这把枪同样的保家卫国,我们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字符都能变成一把利剑,一把刺向敌人心脏的力。那是民族精神的利剑。请听黄河大合唱,在黄河大合唱里,每个乐章之前都有一段旁白朗诵,它的作用是交代歌曲的背景,使得听众更能引起情感共鸣。而在年的首演时,上台朗诵的正是词作者光未然本人。听说大合唱要首演,光未然顾不上手臂上的伤还没好,就坚持着要上台朗诵,因为害怕绷带影响美观,就披上了披风,朗诵的时候,光未然右手一挥,一点都不像在休养的病人,别提多精神,光未然朗诵完毕,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的合唱部分开始了。他第一下子一声喊,就把大家给抓住了。这个声音这种呐喊的声音,合唱队员们全情的投入,仿佛真的成了黄河船工在与惊涛骇浪搏斗。台下的观众都没见过这样的演唱,激动的把手都拍疼了!那天,黄河大合唱的首演取得了圆满成功。就在大伙都兴高采烈地庆祝的时候,在一旁的冼星海却愁眉不展,这是为什么呢?
年4月13号,在陕北公学礼堂里,黄河大合唱首演取得了圆满成功。可是冼星海却显得并不那么满意。原来在合唱表演之后,冼星海觉得大伙唱得很好,情绪也很到位,可在演出的整体气势上却还是弱了一些,还没有达到自己创作时设想的效果,他认为这是伴奏的乐器不够,造成这张照片是一次排练后谢新海与合唱团成员的合影。前排左手边的第六个人就是冼星海,我们可以看到在前排还坐着几个拿乐器的同志,他们有的拿着二胡,有的拿着笛子。冼星海心想,如果能有更多的乐器伴奏,合唱的气势一定会更强,效果也会更好。可是在延安当时的条件下,到哪去找乐器,为了寻找合适的乐器,冼星海走遍了延安的每个角落,好不容易搜集来了几把小提琴和吉他,这些乐器和之前的二胡笛子一起组成了一个中西合璧的管弦乐队。冼星海还专门为乐队编写了伴奏谱。这次战役是合唱效果果然比之前好多了。可是冼星海还是不满意,他觉得为了表现出黄河的底蕴和气势,最好要有像大号那样的低音乐器,或者像架子鼓那样的打击乐器。
可是这样的乐器当时在延安怎么可能找得到,就在这个时候冼星海接到了中央的通知,希望在5月11号举办的鲁艺建校一周年纪念晚会上,能够演出黄河大合唱。而且说到时候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人都会出席,这可把冼星海高兴坏,也把他急坏了。距离演出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乐器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这可怎么办呢?就在冼星海着急的时候,有一个人给他出了主意,她就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李焕之。年5月11号,鲁艺成立一周年庆祝晚会拉开帷幕。当毛主席走进礼堂的时候,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么增加乐器以后,重新排练的黄河大合唱的演出效果到底如何?毛主席又会作何评价呢?在演出快要结束时,最后一个音还没落,毛主席就激动地站起身来,鼓着掌,连喊了三声号!由于太受欢迎,第二天他们又受邀为中央党校和马列主义学院加演了一场。演出结束后,冼星海不仅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还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演出结束以后,一名小战士给冼星海送来了一支派克钢笔和一瓶墨水。派克钢笔在当时被称为钢笔之王,在延安非常少见。那么是谁送来一份这么贵重的礼物,原来送礼物的人是毛主席!当毛主席得知冼星海在创作中用坏了不少钢笔笔尖时,就让警卫员把外国友人送给他的派克钢笔,送给了冼星海。这既是对冼星海的肯定,也是对黄河大合唱的高度赞扬。
这次演出以后,黄河大合唱迅速传遍了整个延安,紧接着插上翅膀响起在抗日前线传遍全中国。但此时冼星海心里却还挂念着一件事,由于创作的匆忙,再加上大多数演奏者都不识五线谱,最初黄河大合唱的曲谱是用简谱写的,简谱上只有最基本的旋律,配器和和声也都比较简单,难以将大合唱雄浑磅礴的风格完美的展现出来,后来黄河大合唱在前线和后方都大受欢迎,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大合唱的魅力,冼星海准备将它改编成多声部的五线谱,可是直到年五线谱版的黄河大合唱才最终完成,那么为什么。六天创造出来的作品,改变成五线谱,却足足花了两年的时间,冼星海不仅是作曲家,他同时还是鲁艺的老师,他都是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才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作曲的!在黄河大合唱公演后不久,冼星海就忙于鲁艺的教务,一时也抽不出时间来改编。
年5月,中央又交给了冼星海一项新的任务,让他远赴苏联,为延安电影团拍摄的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这样一来,为黄河大合唱改编五线谱的事情就又耽搁了,因此直到年春天,冼星海才抽空把五线谱版的黄河大合唱总谱创作完成。冼星海在苏联完成的手稿的其中一页的复印件,这次改变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形式,让黄河大合唱走向了世界,年10月24号,在联合国成立大会上,美国歌王保罗罗伯逊就演唱了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黄河颂!直到今天,黄河大合唱仍旧被人们所喜爱。在年国家广电总局举办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投票中,黄河大合唱也光荣上榜,黄河大合唱的诞生,虽然距今已久,但内涵却历久弥新,作者光未然和冼星海以饱满的激情,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战争,和中国人民顽强勇敢不畏强暴的民族气节,中国人民被欺辱,受压迫的时代虽然一去不复返了,但这部催人奋进的作品却激励着我们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前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