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笛图片 >> 正文 >> 正文

成都辉煌的音乐史,凝聚在这组石刻上面

来源:笛 时间:2023/2/8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热心公益 http://m.39.net/news/a_11081323.html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是诗圣杜甫对唐代成都音乐的生动描绘。唐代是成都文化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扬一益二”,而从巴渝舞偕蜀国弦再到竹枝词的管弦歌舞之盛,更使成都成为“喧然名都会”的音乐之都。前蜀永陵石刻的二十四乐伎,正好凝集了那段辉煌历史的一个瞬间。

▲杜甫画像

王建墓以棺床四周精美的唐代宫廷乐舞石刻著称中外。这组石刻共24幅:棺床南面刻舞蹈者两幅,弹琵琶、执拍板的乐伎各一幅;东面刻击正鼓、齐鼓、和鼓、吹笛、觱篥、拍板、羯鼓、鞉牢、鸡娄鼓、答腊鼓、毛员鼓各一幅;西面刻吹箎、吹排箫、弹筝、吹小觱篥、弹箜篌、吹叶、吹笙、吹贝、击铜钹、击羯鼓各一幅。

让我们先说说诸多乐器。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声裳羽衣曲”。在诸乐伎演奏的乐器中,鼓的数量最多,有正鼓,有以指揩之的答腊鼓,有两杖并击的羯鼓。羯鼓在唐代为八音之首,它的声音清脆明快,最能使人联想起古代征伐中激烈的战鼓。

▲王建墓

石刻乐队中吹奏乐器有七、八种之多,既有周秦以来的笙、笛、排箫、篪,也有边疆少数民族的觱篥、吹叶、吹贝等。

有关箎的最早文字见《诗经小雅》:“伯氏吹埙,仲氏吹箎。”成语“埙箎之交”则象征着中国古代文人们一种高尚的友谊。而排箫具有纯朴秀美的外观和清丽流畅的音色,“编竹参差横凤翼,调中幽意起春情”,就是古人描述排箫的生动诗句。

▲现代觱篥

在隋唐,边疆各民族和中原内地的音调曾融会成著名的燕乐。永陵石刻的混合乐队,正是五代时期演奏燕乐的宫廷乐队的真实写照。觱篥是唐代胡乐中的主要乐器,唐李颀诗云:“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山胡人为我吹。”石刻中的两个吹觱篥乐伎恰好证明这种乐器的广泛流行。

这里我们再谈谈石刻二十四乐伎生动形象的姿态:

石刻的两位舞者,身着长裙,云环高髻,华袂广袖,裙带飘飘,舞姿柔美,眉目传情。琵琶伎和拍板伎皆服饰华丽,头戴凤冠,肩披霞帔,身着彩衣,腰系罗裙,左手扶柱按弦,右手握拨弹奏,表情生动,形态自然。如果你凝视她时,仿佛会听见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旋律,看见敦煌飞天舞伎中反弹琵琶者的英姿。

两位拍板伎,各执一件由六块拍板组成的檀板,双手捧而拍之,其中一个处于领乐地位。拍板音色清亮、干脆。你看!那吹蹙篥的乐伎,挺胸吸气,嘴衔竹管,肋部凸起,用足了全身的力气吹奏,身体和着音乐晃动,衣袖也随之翻卷,生动的仪态,活泼的身姿,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扬。”白居易的诗道出了吹叶人的形态和美妙的声音。你看那吹叶伎盘腿而坐,翕唇鼓腮,手拿树叶衔在唇边,用食指和中指按唇而吹,其音清丽,可与玉笛媲美。吹叶的声音极富表现力,音韵之中皆寄情。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青年男女,至今仍以吹叶传情,寻觅佳偶。

▲九江琵琶亭白居易石像

竖箜篌被乐伎抱着,靠近胸前,头略偏左,脸贴近箜篌的弓形音箱,双手从两面拨动琴弦,凝神演奏的形象被刻画得十分生动。“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怨,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的诗句又在我们耳边回响。

笛是汉族音乐的清乐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音色很美,悠扬的笛声,不知寄托了多少人的情感。永陵吹笛伎两眼微垂,眼波移动,嘴角凹进,舌尖微露,嘴唇略微离开笛管,她好像在等待下一个音节再加入合奏,让人仿佛听见“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阳”的笛音。李白这首咏笛诗,可谓千古绝唱。

“离宫别院绕宫城,金板轻敲合凤声。夜夜月明花树底,傍池长有按歌声。”花蕊夫人的宫词,生动地描写了蜀宫吹笙的情景。笙,美妙动听,永陵吹笙伎微仰着头,口衔斗嘴,鼓嗯运气,全神贯注地吹着。吹箫伎盘膝而坐,身体端正,头部平直,双手持箫,抿唇而吹。两个羯鼓伎,持杖击鼓,一轻一重,配合默契。

特定的场景往往能使人浮想联翩。在永陵的地下宫殿里,侧耳静听,不仅能感受到胡地乐器传来的悲凉边声,也能感受到南国乐器的愔愔清籁。顷刻间美妙的旋律从诸乐伎指间飘然流出,真是让人陶醉其中,恰然飘然……

▲二十四乐伎之奏鞉伎、鸡娄鼓伎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杜诗为我们激情吟唱出古成都的繁盛音乐场景。今天的文艺工作者,根据永陵二十四乐伎的雕塑所编排的蜀宫宴舞,再现了唐代歌舞盛况,让人们在参观永陵凭吊先贤后,能从仿唐乐舞中领略那个时代的歌舞盛况。(来源:成都方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