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百问》讲:“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亮。故谓之清明。”
清明已近暮春,马上就进入夏天。
此时草木新绿,百花盛开,天空一扫冬日阴霾,清洁明亮,所以称之为清明。
清明是节气,但同时也是节日。
一个扫墓、游春的节日。
人们在清明节前后几天,去山野之间为先人扫墓,同时“借墓游春”。
一边缅怀逝去的生命,一边珍惜即将逝去的春景。
不忘先祖唐代之前,扫墓的时间是寒食节。
但是因为很多人千里迢迢赶回家乡,经常会误了时间,赶不上寒食祭祀。
再加上寒食禁火,没有办法给先人烧送纸钱。
所以慢慢人们就把扫墓的时间挪到了清明。
唐代之后,寒食节开始式微,习俗也开始被清明融合。
杜牧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的连绵阴雨,加上对故人的思念,往往让人心中惆怅。
张恨水曾说:“清明祭坟的诗数不胜数,但是一个农村汉子跪在坟前的哭声让人心绝。
今日是清明,你的儿子来祭坟。
哭一声,叫一声,儿的声音娘惯听,为何不答应?”
《寻梦环游记》里讲:
“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物学的死亡;第二次是社会宣布你死亡;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离开这个世界。”
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想念你。
阴阳两隔。
曾经的亲人,再也无法见到。
曾经的呼唤,再也无法得到回应。
唯有我们的记忆,是他们曾经存在的证明。
不失清明
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扫墓的习俗,还融合了上巳节春游的习俗。
所以清明的基调里,既有沉痛与缅怀,也有游玩与欢快。
很多人疑惑,在扫墓的时候游玩,岂非是对祖先不尊重?
这其实并非不尊重,人们看到春光灿烂,却也感慨春光易逝。
其中有生的眷恋,也有死的哀伤。
正是因为扫墓的仪式,让人们意识到生命的可贵。
哀悼先人,让我们感叹生命有限,人生无常,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佛家讲:念念清明,时时当下。
人不要活在过去,内心不要一直纠结。
动心起念不要紧,只要能觉察到,保持静心,安于当下,内心就能清明。
清明时节,天朗气清,风和日丽,万物欣欣向荣,人的内心也随之清亮起来。
抛却杂念,踏青赏花,活在当下,享受当下,才能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不负韶华清代诗人高鼎曰:“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唐代诗人王维曰:“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清明时节,人们有很多娱乐活动。
放风筝、蹴鞠、秋千,大人孩子,玩得不亦乐乎。
清明固然有很多的哀思、悼亡。
但是在民间的传统中,更多的则是不负韶华,尽情欢愉。
人活着总是要往前看。
不必沉湎于过去,不必痛苦哀伤。
诗人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旧船已沉,新舟竞发;老树已死,新木发芽。
时间永远向前,只要往前走,就一定会有美好的事情发生。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人生才能活得精彩。
除了休闲,当然也要劳动。
清明时节,种瓜种豆。
此时雨水充沛,气温升高,是一年中耕作的开始。
人人纷纷下田,耕田播种。
虽然劳累,却也是希望的开始。
生命的短暂,唯有加倍珍惜,才能不负生命,不负自己。
儒风君:不忘先祖,不失清明,不负韶华。在对先人的祭奠中,学会坦然面对死亡,内心清明,珍惜当下。这是现代清明节最大的意义。
增加阅读:
丰子恺《清明》
清明例行扫墓。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所以古人说:“鸦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又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我父亲有八首《扫墓竹枝词》:
别却春风又一年,梨花似雪柳如烟。
家人预理上坟事,五日前头折纸钱。
风柔日丽艳阳天,老幼人人笑口开。
三岁玉儿娇小甚,也教抱上画船来。
双双画桨荡轻波,一路春风笑语和。
望见坟前堤岸上,松阴更比去年多。
壶榼纷陈拜跪忙,闲来坐憩树阴凉。
村姑三五来窥看,中有谁家新嫁娘。
周围堤岸视桑麻,剪去枯藤只剩花。
更有儿童知算计,松球拾得去煎茶。
荆榛坡上试跻攀,极目云烟杳霭闲。
恰得村夫遥指处,如烟如雾是含山。
纸灰扬起满林风,杯酒空浇奠已终。
却觅儿童归去也,红裳遥在菜花中。
解将锦缆趁斜晖,水上蜻蜓逐队飞。
赢受一番春色足,野花载得满船归。
这里的“三岁玉儿”,就是现在执笔写此文的七十老翁。我的小名叫做“慈玉”。
清明三天,我们每天都去上坟。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杨庄坟”。杨庄坟离镇五六里路,水路不通,必须步行。老幼都不去,我七八岁就参加。茂生大伯挑了一担祭品走在前面,大家跟他走,一路上采桃花,偷新蚕豆,不亦乐乎。到了坟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农家去,借一只桌子和两只条凳来,于是陈设祭品,依次跪拜。拜过之后,自由玩耍。
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蚕豆梗来作笛子。蚕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摘几个洞,作为笛孔。然后再摘一段豌豆梗来,装在这笛的一端,笛便做成。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发音竟也悠扬可听。可惜这种笛寿命不长。拿回家里,第二天就枯干,吹不响了。祭扫完毕,茂生大伯去还桌子凳子,照例送两个甜麦塌饼和一串粽子,作为酬谢。然后诸人一同在夕阳中回去。杨庄坟上只有一株大松树,临着一个池塘。父亲说这叫做“美人照镜”。现在,几十年不去,不知美人是否还在照镜。闭上眼睛,情景宛在目前。
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坟”。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坟。坟共有五六处,须用两只船,整整上一天。同族共有五家,轮流作主。白天上坟,晚上吃上坟酒。这笔费用由祭田开销。祖宗们心计长,恐怕子孙不肖,上不起坟,叫他们变成饿鬼。因此特置几亩祭田,租给农民。轮到谁家主持上坟,由谁家收租。雇船办酒之外,费用总有余裕。因此大家高兴作主。而小孩子尤其高兴,因为可以整天在乡下游玩,在草地上吃午饭。船里烧出来的饭菜,滋味特别好。因为,据老人们说,家里有灶君菩萨,把饭菜的好滋味先尝了去,而船里没有灶君菩萨,所以船里烧出来的饭菜滋味特别好。孩子们还有一件乐事,是抢鸡蛋吃。每到一个坟上,除对祖宗的一桌祭品以外,必定还有一只小匾,内设小鱼、小肉、鸡蛋、酒和香烛,是请地主吃的,叫做拜坟墓土地。孩子们中,谁先向坟墓土地叩头,谁先抢得鸡蛋。我难得抢到,觉得这鸡蛋的确比平常的好吃。上了一天坟回来,晚上是吃上坟酒。酒有四五桌,因为出嫁姑娘也都来吃。吃酒时,长辈总要训斥小辈,被训斥的,主要是乐谦、乐生和月生。因为乐谦盗卖坟树,乐生、月生作恶为非,上坟往往不到而吃上坟酒必到。
第三天上私房坟。我家的私房坟,又称为旗杆坟。去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人,父母和我们姐弟数人。吃了早中饭,雇一只客船,慢吞吞地荡去。水路五六里,不久就到。祭扫期间,附近三竺庵里的和尚来问讯,送我们些春笋。我们也到这庵里去玩,看见竹林很大,身入其中,不见天日。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中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作无上的乐事。我的父亲孜孜兀兀地在穷乡僻壤的蓬门败屋之中度过短促的一生,我想起了感到无限的同情。
读散文就像穿越田野,无边无际,遍地花开。合上书打开书,我们眼前会展开更广阔的世界。——李陀北岛
《给孩子的诗》之后,北岛联袂文学批评家李陀,探勘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宝藏,采撷一个世纪的创作芳华,编选《给孩子的散文》,再度带来阅读的冲击。
选目工作经过严肃的考虑和细致的推敲,凝聚着众人的智慧和热情。从鲁迅、老舍、废名、沈从文、汪曾祺、高尔泰、李零、张承志……一直到毛尖、李娟,共收录散文46篇,涉及45位中国现当代作家。所选篇目,无论文体、风格、样式,还是内容、题材、立意,《给孩子的散文》尽可能向孩子们展现散文的美与活力以及背后广阔的知识世界。所有参加者都怀着相同的心愿:希望孩子们能通过本书,领略散文的“包罗万象”,进而体会世界的广阔、人生的丰富。
《给孩子的散文》的编选刊行,是对“五四”以来现代汉语散文成就的总结致敬,是对未来写作的热切期许。也让新一代读者能以最直接的方式触摸经典,亲近文学。
信息源自儒风大家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