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笛图片 >> 正文 >> 正文

祭祖的意义行孝道和为贵

来源:笛 时间:2022/5/19

祭祖的意义,首先是缅怀祖德,提倡孝道。正如树木有根,才能枝叶茂盛,开花结果;流水有源头,才能源源不断,滋润大地人也一样,有祖先的筚路蓝缕,开疆拓土,才有后代的繁荣昌盛,安定幸福。不忘祖先的恩泽,缅怀祖德,是做人的基本德行。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将对祖先的爱发扬光大,利益当代,惠及后世,则是报答祖先恩德的最佳表现。

缅怀祖德,提倡孝道

“孝”是平等的大爱。中国古代经典《孝经》上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能使天下和顺、互爱和睦、尊卑上下和合无怨的道是什么呢

  《古兰经》上说:“欲从最善之门入天堂者,他必得令父母欢喜。”

  印度教典籍说:“毋轻忽敬神明敬父母之责!奉母如神!奉师如神!”

  在道教,《太上感应篇》说:“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由上可知,与“仁慈博爱”相同,“孝”也是许多民族和宗教共同的语言。

中国文字是智能的符号,这可以从“孝”字体现出来。在中文,“孝”字是由两个字组成的:上面是“老”,代表上一代;下面是“子”,代表下一代。“老”与“子”合成一个“孝”字,代表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的,不能分离。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显示人类的过去、现在、未来互相关联、互相影响,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不仅在时间上如此,在宇宙的空间上扩展,也是“一体”的。在这个一体的生命中,“父子有亲”的亲爱,正是人人自性本具的“爱”的原点,所以《孝经》上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正是因为知道整个宇宙是一体的,所以必须爱宇宙的万事万物。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仁爱”精神,是由父子有亲的爱,扩展到爱老祖宗、爱家庭、爱族群、爱社会、爱国家、爱全人类、爱千秋万世的后代子孙。如此将“孝”的一体精神发扬光大,世界就能永续和平。这就是《孝经》说“孝”是使天下和睦的至德要道的理由。所以《孝经》明白地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祭祖典礼也是礼乐的教化,能够陶冶人和平的气质。《孝经》上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显示“礼乐”对促成和谐社会与善良风俗的重要性。

礼乐教化以和为贵

“礼”,代表天地自然的秩序,能规范人类的行为;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应该怎样相处。中国传统的“音乐”,是指德音和雅乐,不是指靡靡之音。“乐”,代表天地自然的和谐;优雅的音乐能够调和人类的七情五欲。五欲是财、色、名、食、睡;由五欲又生出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七情。“乐”的作用就是让七情五欲,“发而不逾规矩、不过度”,使得人们懂得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通过自我完善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

  祭祖典礼是礼乐教化的充分体现。典礼分为“预备、迎神”“祭祀”“送神、礼成”三大部分;从“典礼开始”到“礼成”,共有二十九项步骤。中国自古讲究“祭神如神在”“事死如事生”,整个祭祖过程都是贯彻这样的精神。典礼从头到尾,都是以最恭敬隆重的仪式进行:开启大门,提着灯笼、香炉、扇、伞的仪仗队走出大门,迎接祖先进入会场。进到会场之后,虔诚地上香,恭请祖先们享用各式各样的饮食。还三次正式地敬酒,表达真诚与敬意。读诵祭祖文,表达对祖先德教的怀念,与继承德教、促进和谐与和平的决心。祭祀完毕,还以最隆重的仪仗队恭送祖先们离开。然后焚化祭祖文,敬献给祖先们。

  祭祖过程所使用的乐器也很特别:击鼓与叩钟的作用,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力,提醒大家祭祀礼仪必须诚心正意、毕恭毕敬,尊敬祖先文化的传承;另一个作用,则是体会钟鼓里面是空空如也,但是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以此表示心清净至极则生智慧,有智慧就能应万变。演奏的乐器是用中国传统的古乐器:古筝、古琴、笙、笛、箫等。演奏的乐曲有《咸和之曲》《宁和之曲》《安和之曲》《景和之曲》,都是安稳祥和的乐章,体现出中国人自古“以和为贵”的精神。

  礼乐教化,不但成就个人良好的品行,也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它强调,人人各安本分、各得其所,形成文化自觉。“礼乐之邦”是圣贤君子的理想国度,不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都“好让不争”。选择恶性竞争、斗争、战争,人类会有受不尽的灾难;放弃它们,人类会有享不尽的褔报。

点个

在看

你最好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