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叙事展开从一个中年大叔的潦倒生活展开,线性叙事的同时纠缠了大叔的回忆。这样的方法让大多数好奇的观众能抱着听故事的态度将这样一个叙事节奏极慢,以曼彻斯特阴冷潮湿的海风吹动情感起伏变化的影片坚持着看完。就不知是导演特意的安排还是编剧本身如此了。总之是推荐大家看看的。
一、沉默与暴力。
李在酒吧用酒精刺激一些东西,麻醉一些东西,又或者是唤醒一些东西的时候,大概是一个中年大叔思考人生的独有方式。其中滋味,未曾有过如此经历的人难以体会,但李两次挥起拳头砸向不认识的酒吧客人,却看不到反抗,大抵是为了更好的镇压心底的某些情绪而给自己找了一个借口,让自己总算是发泄了,反抗了,挣扎了。
这样的姿态却不是振作,与过去做什么了断,只是提醒着自己背负着一些什么继续沉默。自己给自己找一些正反馈来维持和平衡一直以来行为的负反馈,让人心疼。倒是想起小时候不善言语和沟通的那段时光了,一天在学校突然冲上去就把一把一个不认识的同学咬了一口,连我自己也很意外,现在想想那时乖巧听话的我大抵也是同样的心情了,如今已没有唏嘘,只是沉默地面对一些已经过去了的,只能搁置却抹不掉的情绪。后来喜欢喝酒了。
二、酒精与性
李在喝了酒吸了大麻之后去便利店的路上做出一个错误的选择——想起来没放置壁炉旁的防火板却不以为意。之后是火灾,烧掉了他的人生。李的哥哥因心脏病发去世后李赶来料理后事并接手成为自己侄子帕特里克的监护人,面对帕特里克女友母亲的暧昧邀请却只是干巴巴的尬聊了半小时,偶遇再婚的妻子,面对妻子真心的道歉也只是哽咽和违心说着自己放下了。那时候李的手上还缠着纱布——打碎自家玻璃窗后包裹起来的止血布。
一直到影片最后,李手上缠的纱布也没放开,这样一个男人就带着回忆溢出的暗红裹着自己,没再放开。帕特里克在学校组乐队,玩冰球,很受女孩子的喜欢,带不同的女孩回家过夜或是去女孩家过夜。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李在车里等男孩的乐队联系结束时,帕特里克的乐队唱的两句台词,大意是“让我逃走”和“我要你,我想你”,年轻人在贝斯声和鼓点里鼓噪着荷尔蒙的歌词,放在李身上却是完美的契合,导演的这个安排很是耐人寻味,很高明表现了的辛酸与戏谑。
男孩可以再重金属乐和性爱里稳定着生活的重心,李也在小心翼翼地尝试着适应这样一个监护人的角色,算是影片里难得的暖意了。寻找视野的重心,情绪的平衡点,镜头大概是其中一种方式,影片在这方面做的很棒。
三、船与大海
李开车回小镇时最初闪过这样几个镜头,白色的小教堂,低矮的塔楼,插着国旗的房子,这些事物出现在一个长焦镜头之后——李开车穿越车流,定焦在车子的反光镜上。熟悉的事物勾起一些东西时没有多余的配乐,只有曼彻斯特海边的潮声,起起落落。一杯敬故乡,一杯敬远方。一杯敬朝阳,一杯敬月光。
在李哥哥的葬礼上,在李看着房子陷入火海时,都有一段很棒的管乐和弦乐的配乐,小提琴和长笛的声音配上无声的画面渲染的效果让我观影时旁边的女生哽咽了。电影出现明显的BGM的次数不多,仅有的几次都是点睛之笔。螺旋桨搅动海浪的声音和海浪拍击的声音,都是连贯的。李的生活态度大抵也是背负着遗憾和怅然走着,不寻找任何意义上的救赎,或许也是寻找一种完整,每个人都有权利不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原本卖掉船只才是最划算的方式,侄子却坚持要换上新的发动机让船继续开下去,这样一个不去为着理性做出最优选择的行为,或许是影片中叔侄俩人最有默契的地方了。影片通过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叔侄俩人在船上曾经留下的回忆,给港口,海面,码头,灯塔诸多特写,表达的态度大抵是两个不和解的人和两种看似不同却都不和解的态度,同样执拗的叔侄俩在曼彻斯特的海边行使着不和解的权利。
四、镜头
影片有一个不到两秒的镜头展示了曼彻斯特的星空,安谧的场面中是李拒绝了女士的邀请开车回家,完全暗下去的海面,可能在吹着的海风,星星点点的路灯冷光。找了很久没找到图片,可惜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