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笛图片 >> 正文 >> 正文

扎根大山播种希望他用42年见证山区学校

来源:笛 时间:2024/10/14

19岁参加工作,从教42年,带领1万余名学生走出山村……长清区文昌三朱小学副校长郝传琦从山区长大又“反哺”山区,用近半个世纪的时光,守住山区学校这块教育“贫瘠地”。

在他的见证下,山区学校从“黑屋子、土台子”变为明亮的教学楼,从“炉渣”操场变成塑胶操场,从上学靠“哄”到学生有序上学,从一个老师教多课到各色社团课百花齐放。今年12月,郝传琦即将退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让他决定要把三尺讲台摆在大山深处,继续播种教育的希望种子。

“黑屋子、土台子”升级成“平顶房”

时间回到年。当时还是个年轻小伙的郝传琦年仅19岁,带着一股子冲劲就扎进了“黑屋子、土台子”的山区小学。回忆起上班报到的那一天,郝传琦印象深刻,“报到那天,村里刚下过雨,通往学校的小路全程都是深一脚浅一脚的泥巴路,我就只能蹚着到学校。”

郝传琦回忆,当时学校6个年级共20余间房,最好的就是砖瓦房,“有几个离家远的同事晚上住在学校宿舍,冬天被冷风吹透,夏天被太阳晒透。”除了教师宿舍条件差,学生教室也很简陋。“教室里的课桌都是用旧木头钉了又钉、补了又补‘拼凑’而成的,椅子都是学生从家里带来的。”他感慨道。

为了集资改善校舍环境,老师们一有空就往村委跑,“我们当时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定要给孩子们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最终,郝传琦和同事们筹得30余万元,为学校置办了一批课桌椅,将过去的“黑屋子、土台子”改造升级成“平顶房”。

那些上学靠“哄”的孩子终于重回校园

“先是厌学,再是旷课,最后就直接不来学校了。”很长一段时间里,如何“哄”学生来上学是郝传琦的“工作重点”。郝传琦告诉记者,山区家庭大多“吃不饱、穿不暖”,家长们便让孩子早早出去打工、赚钱。

为了留住学生,郝传琦和同事们挨家挨户拜访。“30年前的山区家庭普遍条件困难,孩子成了劳动力。我们去劝孩子上学,有的家长认为是在害孩子。”郝传琦说,他曾4次前往水泉峪村三年级学生尹丽丽(化名)家,为家长耐心普及上学的重要性。“我把自己的求学经历作为例子,跟孩子说,只有好好上学,山区孩子才有机会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经过多次劝导,郝传琦的苦心没有白费。

看着学生们回归校园后的一张张笑脸,闲不住的郝传琦又开始着手改造校园。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在郝传琦的带领下,这个“泥土地上的学校”逐步变成“绿色小学”,达到了市级“绿色学校”标准。

除了“眼前的课本”他们还有“诗与远方”

“这几年变化特别大。”郝传琦告诉记者,学校的新建教学楼竣工了,大礼堂、多媒体设备也都到位升级了,孩子们的硬件条件提升了,学习欲望动力就更高了。

郝传琦和同事们亲眼见证了学校新教学楼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也见证了山区学生在各个方面收获的累累硕果。语文教学方面,郝传琦指导学生在第二十七届小红花征文比赛中获奖,其本人获优秀辅导教师奖;课外活动方面,他基于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特点的掌握与了解,先后开发了笛子、书法等校本课程,组建“琴心雅韵”古筝社团、“水墨飘香”国画社团、围棋社团、玩黏土社团等10个社团。

“我想让每名学生都能掌握一门乐器。”郝传琦说,就拿笛子课程来说,学校一至二年级开设竖笛课程,三至六年级开设横笛课程,“竖笛指法简单、较易掌握,适合年龄较小的学生;横笛指法难度较高,作为高年级学生课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学乐器,提高山区孩子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他解释道。

“刚入学的时候接触竖笛,吹《小星星》等曲子,四年级能够用横笛完整吹奏《大鱼》《起风了》《送别》等曲目。”郝传琦告诉记者,山区学校也有“大舞台”。在今年年初学校元旦文艺汇演上,孩子们在小礼堂一展风采,为在场师生带来了现代舞、古典舞、笛子、古筝、武术等15个节目,学生们的才艺得到领导、老师们的高度赞扬。

郝传琦回忆,十年前,他除了做语文老师,还要兼任学校的音乐、美术等学科老师,由于自己对艺术专业知识“一知半解”,这些“山里娃”很难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美育课程。现如今,学校开发了校本课程,请专业教师来校授课,山区孩子也能接受艺术的熏陶。“山区的孩子也有多彩童年。如今的山区学校,彻底做到了让孩子不仅有‘眼前的课本’,还有他们想要的‘诗与远方’。”郝传琦感慨道。

来源:爱济南

编辑:方新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