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传承而精彩,在“时代记忆·非遗地图”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时代匠人们用自己独特的技艺展示着非遗文化的魅力,践行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本期非遗传承匠人:王国卿,为“时代记忆·非遗地图”平台合作匠人——
王国卿,男,汉族,生于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超化吹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现为超化吹歌古乐团团长,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河南省民间高级艺术师,超化吹歌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新密市领军人才,郑州市音乐家协会会员,新密市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超化吹歌主奏乐器首席管子手。
河南新密流淌的溱河、洧水,孕育了太多太多的文明。在洧水河畔,巍然坐落着一座素有“北方江南”之称的超化古镇。这里的一切都与水有关,所以看上去,就如一幅幅酣畅淋漓的书法,疏密相间,动静相宜。在这座古镇上,有着名震一时的超化古寺,更孕育和传承了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被誉为“古代中国民族乐器活化石”的超化吹歌。
超化吹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谱系记录的,已传承十一代。超化吹歌源于夏商时期的鼓吹乐,南北朝时期成为宫廷音乐,伴随朝代更替和佛教兴衰,在隋、唐时期传入超化寺,明代流入超化民间,形成超化吹歌,距今已有余年,是中国民族器乐的活化石,是民族音乐中鲜有的古代交响乐。它乐器独特,在民族乐器中别具一格。它记谱采用中国传统的工尺谱,原汁原味的保留了中国古代鼓吹乐的风貌,同时,它又是古代典礼音乐,只在重大国事、佛事和社会活动中进行演奏,是高大上的高雅音乐。它是民族传统文化中极其难得的珍宝。
超化吹歌曲谱记录方式乃世界独一无二,以铜管为主演奏,千年来演奏者以口述传承。
“作为一种汉族民间音乐,超化吹歌建制由14人组成。所用乐器管子、十八苗笙均系祖传,已有多年的历史。超化吹歌的管子以纯黄铜精铸而成,专家称它为“古代中国民族乐器活化石”。超化吹歌队伍中要同时有两支管子,一个高音,一个低音,这在全中国的吹歌中都是绝无仅有的。而十八苗笙,音优美、清脆、洪亮,在同类乐器中实属罕见。”王国卿这样说道。
回想起自己吹管子的经历,王国卿感慨万分。在小学时曾参加学校宣传队与笛子结缘,对节奏和吹奏技巧有着扎实的基础。年,他开始接触管子。由于当时管子的乐谱依旧沿用中国传统的记谱法“工尺谱”,与之前接触的简谱有很大的差别,学习起来并没有那么顺利,可是他依然没有放弃。
上世纪70年代,在文化馆工作的钱林申拜访能唱出吹歌曲子的老人,将工尺谱翻成简谱记录下来。年,开封地区举办民间音乐会演,王国卿被选中成为吹歌队的一员,自己仅训练了7天的管子便登台出演。
他在演奏时所用到的管子上粗下细,苇哨发音。别看是一根简单的铜管,吹奏时用力大小不同,产生的音高就有很明显的差别。这根流传多年的铜管上,音孔周围的凹陷记录着每一代传人的故事。
现在随着乐器种类和曲调的增加,他的表演曲目也从传统的《传令》、《清河令》、《撞到墙》、《三尺佛》、《神童子》等,延伸至广为大家所知的《牧羊曲》、《好汉歌》等。
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最佳渠道,为了把优秀的思想和感情传给新一代,王国卿和他的吹歌队友们也经常会走进校园课堂为学生们传授超化吹歌演奏技艺,17年曾在江苏无锡参加了全国社区教育成果集中展演,作为唯一代表河南省参演的节目,他们也不负众望勇夺十佳。
守护千年古韵律,让曾经的古代交响乐再放异彩,把凝聚了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智慧传承下去,是王国卿一直坚持在做的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