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笛发展 >> 正文 >> 正文

用音乐看见世界,也让世界看到我们

来源:笛 时间:2022/10/20

新华社重庆3月6日电(记者柯高阳、陈青冰)3月4日晚,在北京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上,一支由40多名盲童组成的管乐团奏响了国际残奥委会会歌。这些孩子们,全部来自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扬帆管乐团。

吴浩屿在老师指导下练习大鼓。(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供图)

10岁的吴浩屿是管乐团里年龄最小的孩子。个头小小的他,担任的是大鼓手。演出时,小浩屿全神贯注地数着节拍,每一次击打都准确无误。

大鼓的演奏看似简单,但对视障孩子来说,如何准确找到鼓面的打击点,都需要花费一番工夫。小浩屿的节奏感非常好,但他最初演奏大鼓的时候手腕外翻,找不到鼓面的打击点,鼓声显得喑哑沉闷,经过反复训练,小浩屿克服了这些问题。

在管乐团里,大鼓相当于整个乐团的节拍器。“我要根据乐队的强弱快慢来决定自己的速度,与同学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一首曲子。”小浩屿说,音乐让他懂得了合作的重要。

登上“鸟巢”的舞台之前,扬帆管乐团在北京参加了20多天的高强度集训。第一次远离家乡的小浩屿,一度因想家而情绪低落。管乐团的长笛首席田秀云发现后,用拥抱送上安慰,和老师们一起鼓励他坚持下来。

田秀云在排练中。(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供图)

田秀云是这次登台演出的年龄最大的孩子,不久将毕业。当国际残奥委会会歌的最后一个音符消失在“鸟巢”夜空,她学生时代的管乐时光也即将画上句号。

起初,性格有些胆小的田秀云,在管乐团里表现并不算出众。但她坚信勤能补拙,每听到一首好听的歌曲,就尝试用长笛把它吹奏出来。老师们说,校园楼梯间的角落里,总能听到她的笛声。渐渐地,大家惊喜地发现,这个不敢大声说话的小姑娘能够吹奏的曲子越来越多,音色也越来越动听。因失明而带来的苦恼、自卑渐渐远去,自信和开朗慢慢回来了。

后来,由于乐团需要,田秀云又很快学会了吹奏短笛,成为管乐团里唯一的短笛手。一首乐曲中可能既有长笛、又有短笛,根据旋律的需要,她总能在两种乐器中自如切换。“加入管乐团8年,音乐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田秀云说,毕业后她会继续练习长笛演奏。

王太樊在操场上练习小号声部。新华社记者黄伟摄

管乐团的首席小号手王太樊,是与田秀云几乎同时加入乐团的“资深”团员。他个子瘦瘦高高,手指细长,掌心有几个浅黄色老茧。老师心疼地说,那是平时练习吹号磨出来的茧子。

7年前,王太樊因先天性眼病完全失明,一度变得恐惧黑暗,情绪非常低落。音乐课上,他懵里懵懂地选择了吹小号。练习一学期的吹号嘴之后,当老师递来一把银光闪闪的小号时,王太樊被自己吹出的声音惊呆了:“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能行’!”

手指在乐章上摸索学习,手指也在小号的按键上上下飞舞。展现出音乐天赋的王太樊,几乎把课余时间都花在了音乐上。他说,每次吹起小号,他都觉得有一束光从头顶上照下来,照亮他脚下的路,也照亮他的内心世界。“音乐让我明白,失明没什么可怕的。只要心是雪亮的,世界就会对你微笑。”

就是这把小号,陪伴着王太樊从学校的小小排练厅,一路登上“鸟巢”的世界级舞台。

改编后的国际残奥委会会歌,引子是由小号奏出高亢嘹亮的号角。小号手王太樊,吹响了第一声旋律。他和盲童小伙伴们,用音乐“看见”了世界,也让世界看到他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