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笛发展 >> 正文 >> 正文

贾湖骨笛中华第一笛吹响华夏音律历史第

来源:笛 时间:2023/1/31

编者按:年河南春晚,一群娇憨灵动的“唐朝小姐姐”,走出《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的古老画卷,穿梭在妇好鸮尊、莲鹤方壶等国宝文物之间,《唐宫夜宴》成功出圈。河南卫视元宵奇妙夜紧随其后,再次掀起热潮,博物馆里的文物仿佛“活过来”,上演了一场中国版的“博物馆奇妙夜”,带动了一波博物院热潮。

众所周知,悠久的历史文化奠定了河南全国文物大省的地位——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而除了唐宫,河南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奇妙博物?值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映象网推出《问物河南》系列报道,讲述河南文物背后的故事,倾听历史的声音,问物河南年。

映象网记者陈伟然/文段晋哲/图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对当下所有中国人而言,最早认识“羌”字,几乎都是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开始的。对汉、唐之后所有中国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发明创造,并非华夏族原有的乐器。

但年-年,30多支截取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相继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破土而出,而贾湖遗址,却是距今年-年的华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

贾湖骨笛横空出世,无疑为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但贾湖骨笛能够改写的,远非整部中国音乐史那么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贾湖骨笛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玛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影响,恐怕语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

贾湖先民以仙鹤尺骨制笛,奠定中华文化原初之基

在神话传说中,仙鹤是凡人羽化升仙的坐骑——贾湖先民以仙鹤尺骨创制骨笛神器,说到底,奠定的是中国文化的原初之基。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支贾湖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莹亮洁,近乎可与美玉争辉。在目前发现的30多支贾湖骨笛中,这一遗世精品可遇难求,堪为“中华第一笛”代表作品。

在挤掉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双连壶后,这支贾湖骨笛挺进河南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九大镇院之宝”的行列,成为史前古物序列中唯一一件入选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的神器。

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的贾湖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的一处重要遗址。据了解,上世纪60年代初,当地文化馆的文物专干偶然发现这里的沟底有许多陶片,于是开始进行考古勘察,贾湖遗址得以被发现。根据碳14等科技手段测定,贾湖遗址约距今年至年,是华夏民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考古人员在遗址中发现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证明黄淮流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在龟甲、石、骨上发现了契刻符号,极可能是汉字的滥觞;还相继发现40多支骨笛,为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中华第一笛”具备七声音阶甚至变化音

贾湖骨笛出土于年春天,贾湖遗址的第6次发掘。考古人员在清理第号墓时,发现墓主人左股骨内侧放置的1支完整无损的“穿孔骨管”。管身上有7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按音孔和一个不知有何作用的小孔;左股骨外侧,还放置着一支断成3节,并打了6组缀合孔的同类器。两件“骨管”,分别编为M:20号和M:21号。

为确定这些骨管的乐器属性,考古人员带着几支骨管到了北京。当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萧兴华见到这支骨管时大吃一惊,因为它的构造和新疆哈萨克族的吹奏乐器直吹木笛以及新疆塔吉克族的鹰骨笛极为相似。它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年,堪称世界笛子的鼻祖。

萧兴华将一行人带到中央民族乐团,让管乐声部的演奏人员进行测试。M:20号骨笛因为最为完整,不仅进行了音序测试,还能吹奏出《小白菜》的曲调,准确的音高和坚实嘹亮的音色,让现场所有人惊喜不已。

考古人员研究发现,贾湖骨笛是用鹤类的尺骨做成,磨制出精细的7孔。在第6孔与第7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应为调整第7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这些骨笛有两个八度的音域,且音域内半音阶齐全,意味着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中原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乐曲,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同样不在话下。贾湖骨笛已经具备七声音阶甚至变化音,它以事实证明中国传统音乐并不只有五声音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4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