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最火的剧集,莫过于悬疑推理剧《隐秘的角落》,在影视评分网站豆瓣上,其分数一度高达9.2分,现在虽有所下降,但也有8.9分,是近几年国产剧集中的佼佼者。
不过,相对于剧集收获的一水儿好评,原著小说《坏小孩》的评价却是好坏参半,评分只有7.5分,虽不算低,但跟剧版的差距还是有点大。
作者紫金陈在豆瓣上委屈巴巴地“吐槽”:好几个人说我文笔太差,叫我别写书了,我得罪谁了?简直一脸懵逼啊。
网友们纷纷各种祭出各种“神回复”:
文笔是不太好,但不让写书过分了啊;好好磨练文笔再战;诡计很好,故事好看,但文笔确实差。……
估计紫金陈老师看完之后,内心又是一阵哀嚎:我写的书改编成剧集这么好看,你们反过来还说我写得不好,想哭……
其实,紫金陈的小说改编的剧集评分高于原著,也不是头一回发生。前两年广受好评的《无证之罪》,剧版有8.2分,而原著才7.3分。
那么,问题来了:《隐秘的角落》为什么会比《坏小孩》有更高的美誉度呢?抛开演技、背景音乐等影视剧内在因素外,在看过剧集和原著后,我梳理出了4点原因。
1、鬼磨坊VS笛卡尔:后者更有想象空间
在《隐秘的角落》里,贯穿始终的一条暗线,是“笛卡尔的恋爱故事”,它有两个版本:童话版本凄美动人,笛卡尔临死前给公主一个函数方程,其结果是条心形线;暗黑版本则是公主根本不在乎笛卡尔,他最终死于背叛。
在朱朝阳与妈妈周春红的对话中,笛卡尔的故事又透露出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期待,以及加诸其身的重重压力。朱朝阳、严良、普普等人的结局,也因此变得扑朔迷离,他们是死是活,也成了“薛定谔的猫”,完全看你相信哪个版本。对于观众来说,从剧中挖掘各种蛛丝马迹,佐证自己偏爱的版本,也成了一种乐趣,令人回味无穷。
回到《坏小孩》,书中并没有笛卡尔的故事,而是有一个名为《鬼磨坊》的德国童话故事。
故事讲的是在一座鬼磨坊里,师父每年都要杀掉一个徒弟,最后却被其中一个徒弟克拉巴德所杀。虽然他对克拉巴德不错,还会把遗产和位置都留给他,但克拉巴德不希望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和师兄弟死于师父之手,于是就实行了“反杀”。
鬼磨坊的故事出现在朱朝阳打算杀掉父亲朱永平和王瑶的部分,其寓意相对直白:尽管有亲情上的羁绊,但他依然决定要弑父。
虽然笛卡尔和鬼磨坊的故事都写得很精彩,但相对而言,笛卡尔的故事能够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与朱朝阳对数学的喜爱、张东升数学老师的身份也更为契合,这处改编说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也不为过。
2、暗黑VS一线希望:不同的故事线走向
《隐秘的角落》与《坏小孩》的第二个差异,体现在对故事风格的处理上。
《坏小孩》是典型的“全员恶人”,三个主角小孩的“坏”让人看到后背发毛,特别是朱朝阳。他乍看是个身高1米5的14岁小男孩,是大家眼里沉默寡言的好学生。
然而,他推了同父异母的妹妹下楼,立誓要弑父,指使张东升杀死朱永平和王瑶。为了早点分到家产,他一个人跑到埋朱永平的墓地,故意把尸体的一只脚露出来。在做这一系列事情的过程中,他早早开始写“洗白日记”,把所有罪责推到两个小伙伴和张东升身上。
在原著小说里,朱朝阳的恨来得猛烈,但在剧版的处理上,他的“恨”中又有了温情的一面,甚至在某些时刻,让我们看到了救赎或改变的希望。
朱永平带他吃糖水,送他游泳眼镜,他发自内心地开怀大笑,似乎短暂回到了小时候与父亲的欢乐时光。到了下个镜头,包里的录音笔残忍地打破了他的幻想:父亲的爱,就像甜品上的那只苍蝇,甜甜腻腻里,还带着几分恶心。
在朱永平临死的时刻,还说让儿子赶紧跑,朱朝阳抱着父亲,说出了那天的“部分真相”:当时,我也在五楼。朱朝阳的痛哭中,大抵也有几分真诚的内疚和忏悔。
另一个主角张东升,他的冷血和残忍在小说和剧版中都如出一辙,但在剧版里,张东升偶尔也有“人”的一面,并非只有兽性的杀戮冲动。
普普给他的伤口贴上创可贴,在麦当劳拿到粉色小熊赠品时的感谢,都曾让她的心底泛起暖意。被高利贷催债上门,还是把钱拿给普普,让她给弟弟看病。
换句话说,《隐秘的角落》中对于几位主角的刻画,虽然仍保持暗黑的底色,但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仍然保留了一点光明与希望,这大概就是人性的复杂之处。
3、从周春红到王瑶:女性角色更为立体
紫金陈的《坏小孩》之所以被人诟病“文笔差”,主要有两个点:一是语言太过平白,写的比喻有时看了忍俊不禁,如“(叶驰敏)眼泪就如兰州拉面般滚了出来”“(砰)就像西瓜从高处落到了地上”“朱朝阳觉得老陆的肺部一定装了个冰箱,因为他音乐可见她鼻子喷出一股冷气”……
二是书中“biao子”是一个高频出现的词汇。虽说经典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等,也不乏人物爆粗口、讲脏话的场景,但《坏小孩》里,这一词语反复出现,用来指代王瑶与朱晶晶母女,周春红、朱朝阳、以及普普等都这么喊。
即便母女二人的人设令人厌恶,但从小孩子嘴里不断说出这样的侮辱性词汇,还是会让人感觉有几分不适。
到了《隐秘的角落》里,脏话自然是被删掉了,更重要的是,女性角色变得更加立体生动。
王瑶插足别人家庭,对前妻及其所生儿子横加指责,不让丈夫对他们表达一点关心,甚至纵容女儿朱晶晶去欺负朱朝阳。
但她在得知弟弟王立因为绑架朱朝阳,可能被判刑的时候,难得地向朱朝阳示弱,她让丈夫向朱朝阳求情,不要向警察说实情。
这是她身为姐姐对弟弟真诚的关心,可惜的是,如果能够对朱朝阳母子稍微和善一些,恐怕就不会有那一连串的悲剧发生了。
相比于原著,剧版周春红的戏份要更多,与马主任的情感戏、逼儿子喝牛奶等场面都是书中所没有的。
在刘琳的演绎下,是一个对儿子“控制欲”极强的母亲,也是为了儿子,甘愿放弃自己幸福可能的女人。令人窒息的母爱,加上父爱的长期缺席,让朱朝阳的“黑化”更加令人信服。
4、白鞋与苍蝇:剧版细节设计上的巧思
作为一部制作精良的推理剧,《隐秘的角落》里隐藏了许多设计精妙的小细节。原著《坏小孩》在逻辑推理和情节设计上很流畅,但一些小细节确实不如剧版丰富。
剧中第一集就出现了“白鞋”,朱永平带儿子朱朝阳去买鞋,试鞋的时候,他说起自己儿时的经历:
他当时也有一双类似的鞋,后来穿得很脏很破了,没钱换新的,父亲就给用铅笔给他涂白了,看上去就跟新鞋一模一样。但要是碰上下雨天就惨了,一地的白汤,旧鞋就现了原形。
看似漫不经心的一番话,也可以当做一种隐喻:罪行被包裹得再严实,也会有真相大白的时候,没有所谓的完美犯罪。
白鞋的故事这里只是个引子,后面还会反复出现:
朱晶晶故意在朱朝阳鞋上踩的一脚,埋下了走向死亡的伏笔;
清晨起来,在门口给朱朝阳刷鞋的普普,既让朱朝阳十分感动,从此放下警戒,也暗示她会一直守护朱朝阳的秘密;
最后一部分,朱朝阳一个人躲在卫生间里洗鞋子,则很可能与他用日记“自我洗白”有关。
《隐秘的角落》中,各种“食物”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朱朝阳和父亲吃的糖水里,不经意间飞进了一只大苍蝇,是此时父子关系的真实写照。
餐厅老板按照惯例给朱永平打包了三份馄饨,朱永平拿到手里,恍然想起女儿已经去世,他站在垃圾桶前边哭边吃馄饨的场景,也令人不由心酸起来。
周春红对儿子的饮食十分上心,鱼、牛奶、烧麦、馄饨,是她表达爱的方式,也是控制儿子的手段。与马主任分手时,周春红剥开青橘,忍着泪吃完,那时的感受大概就像酸涩的橘子一般五味杂陈。
客观来说,《坏小孩》与《隐秘的角落》各有其出色之处,毕竟《隐秘的角落》的优秀剧情是建立在《坏小孩》的架构之上的,它的改编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锦上添花。
或许,两者在内核上有本质的差异,《坏小孩》重在写“人,特别是小孩可以有多坏”,就像紫金陈说的:成年人眼里,孩子永远是简单的。他们根本想不到孩子的诡计多端,哪怕他们自己也曾当过小孩。
而《隐秘的角落》在写“人之恶”的同时,也试图刻画更复杂的人性,或许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那段名言: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甚至恶人,要比我们想象中的他们幼稚得多、天真得多。其实我们自己也一样。
如果看完《隐秘的角落》还觉得不过瘾,不妨入手一本《坏小孩》,两者对比来看,会有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用一顿外卖的价格,看推理故事中的诡计机关,感受悬疑迭起中的复杂人性,感兴趣的话,可以点击上方链接下单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