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从草原走过
演奏包头市漫瀚剧院民族乐团
指挥/音乐总监张列
作曲白浩钰达楞巴雅尔段泽兴马波
录音李小沛
天苍苍野茫茫史诗般的旋律流过黄河走过草原
以民族管弦乐的音乐声场勾勒辽阔交响音画
非同凡响的律动演绎马背民族的潇洒与柔情
「龙源音乐」出品
开篇敕勒千秋第一章祭·火05:16来自岳听越有趣曲目开篇敕勒千秋《第一章祭·火》
选自「龙源音乐」专辑《黄河从草原走过》
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情怀,在《黄河从草原走过》中彰显的淋漓尽致。依托黄河而居的人们,以民族管弦交响音画的形式,彰显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拨动每一个聆听者内心的心弦。
序
包头,源于蒙语“包克图”的谐音,意为“有鹿的地方”亦称“鹿城”。底蕴深厚的包头,北临蒙古高原,南濒九曲黄河,以蒙汉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地区。
自古以来,它依托黄河,向世界宣言着北方草原游牧特有的文化情愫,并在激荡的历史波涛中与中原农耕文化交相辉映,挥就出草原文明与中原“礼乐”文明相融的历史交响。不论是内蒙西部区汉族的“爬山调”,蒙汉交融的“漫瀚调”,还是内蒙西部“二人台曲牌”等,无不彰显着在这片独特的热土上,所回旋出的人文品格和华彩乐章,也拨响了我们讴歌美丽包头的音乐心弦。
全曲由三篇、九章和终曲组成。
民族管弦乐交响音画——《黄河从草原走过》。
交响音画以描写自然界及生活中的景物为主,如果你是热爱HiFi音乐的发烧友一定不会对这样的题材感到陌生,《黄河从草原走过》采用这样的形式来呈现勃勃生机的草原生活之景,可以在耳边尽情展现一副美不胜收的音画场面,将聆听者瞬间带入音乐场景中。
与以西洋管弦作为主要乐器的交响音画作品不同,《黄河从草原走过》以民族管弦乐器演奏,同时采用西洋交响音画的曲式和形式,其中加入马头琴、长调、呼麦等富有蒙古音乐风情的器乐和演唱方式,形成独特的民族交响音画听觉,乐器、人声所交织的频响,非常新鲜的听觉享受。
整部交响音画作品分为:《开篇·敕勒千秋》、《中篇·黄河》、《下篇·西口韵情》三篇、九章,加《终曲·九曲黄河》,开篇展现西部草原蒙古民族风情,一路沿黄河北上,来到河套平原,最终面向黄河,面对奔腾不息壮阔之景,直抒胸怀中的热爱之情,伴随旋律的流动,仿佛真的是在用耳朵进行一场延黄河蜿蜒而上的旅行,作品中加入“爬山调”“漫瀚调”等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调式提示每一乐章主题,同时这些旋律向我们展现着草原乃至河套地区以北的地方景致,不仅是粗犷与豪迈,更是秀美、雅致、端庄且多姿的宝地。
开篇敕勒千秋
西部草原蒙古族民族风情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曾流传于黄河以北的歌曲,收录于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之中,至今,已过去了千年,吟唱起来,却依然荡气回肠。
第一章:祭火
作曲:达楞巴雅尔
颂词:乌兰牧仁冒顿潮尔:呼斯乐
呼麦:门德
此曲,是基于蒙古民族最古老的祭火神、祭灶神的风俗——“祭火”的仪式创作而成。乐曲以低沉的旋律、呼麦式的色彩和错落紧张的节奏,融以象征仪式的颂词,以及沧桑古朴的男声哼唱,叙述了“祭火”的主题程式,以求烘托出“祭火”仪式的庄重和神秘;
第二章:达布哈
作曲:马波
马头琴:门德马波海日汗乌审塔娜
其乐格尔苏日格
马头琴,是印刻在草原灵魂中的歌者。马被视为草原人最忠实的伴侣最亲密的朋友,曾有这样一个牧人,为了怀念心爱的小马,将其制成二弦琴,并把小马的模样放在琴顶,以示永怀。从此,如歌的旋律,洒遍了草原,也唱颤了黄河的浪波。就这样,唱醉了蒙古包里的梦想,唱美所有愿望和情感,以及你聆听的这首“达布哈”。
第三章漠野情歌
(马头琴与琵琶二重奏)
作曲:段泽兴
马头琴:门德琵琶:郭晓茹
男声:莫日根女声:图娅
沿着黄河一路北上,“走西口“的迁徙使晋陕汉民走进了沙漠、草原,蒙汉人民在这里融合互利,爱情与音乐相连,民歌与小调互串。
乐曲以漫瀚调为音乐素材,以重奏,重唱的形式表现蒙古小伙与汉族姑娘的浪漫爱情,蒙汉人民的安逸生活。
中篇黄河
九原,草原丝路重要的起点
九原,印下了呼啸而过的战国车辙,演绎过胡服骑射的历史大剧,闪烁过秦汉大一统的思想光芒。
九原古韵,悲喜九原,在掀起的历史大幕中将三国、魏晋、南北朝的风骨演义,亦将隋、唐、元、明、清的凝聚过诗词曲腔,传扬于长城内外与黄河两岸广袤的大地上。如同[清]孔尚任在《桃花扇·沉江》咏叹:“跨上白骡鞯,空江野路,哭声动九原。
第四章:古渡扳船
作曲:马波
童声:杨轶涵男声:李永峰
此曲,独具匠心之处,是运用了童声作为音乐的开始,并以“你可知道,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的“乐问”,配以扬琴、唢呐、笙的轻叹,与相互间的旋律交叉,直接将乐队带向了高潮,如同九原枢纽的繁忙景象,以及船工们紧张拉纤的画面,跃然于音乐之中。全曲应和着船夫一声“起帆——”中,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第五章:茶路驼铃
作曲:段泽兴
古筝:撖於昕陈艳蕾李艳
以内蒙西部区民歌和蒙古族民歌为元素。伴以悠扬的笛声与流水般的古筝,引入一路驼铃的茶香之路;随着旋律通过笙与古筝的陈述,将浓郁的内蒙西部区民歌如歌般呈现于我们的耳畔时,马林巴琴与古筝的音色对比,加之,在打击乐和乐队的呼应下,烘托出一幅多元齐聚的盛世与繁忙景象。旋律忽而趋于宁静,忽而趋向流动,忽而凸显古筝的恬静。最后,在古筝、笙的导引下,全曲趋向渐弱,象征着驼队带着茶香渐渐远去。
第六章:河灯寄情
作曲:白浩钰
此曲,是以内蒙西部区的爬山调《说起这回娘家发了愁》为主题,铺陈出悠然的意境。随着笛子、笙、唢呐和人声等乐曲的有机组合,旋律在展开部中不断以平静、从容的律动上扬,随着人声介入,乐曲已被钩织成意境深远的结束部,最终,以寓意着人生由弱至盛,再由盛转入渐弱至渐远的生命常态结束。
下篇西口情韵
内蒙古西部区民俗风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一方风俗,则更显一方灵性。
谈到西口文化我们不由的要说,它是包头乃致西部河套地区特有的一枝文化独秀,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现象。当年的走西口对包头以后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七章:打座金秋
(座腔乐队协奏曲)
作曲:段泽兴
四胡:任维中扬琴:张杰荣
枚:赵官军四块瓦:王荣贵
梆子:梁栋
此曲,以其诙谐、欢快的格调,衬以“四块瓦”打击乐的渲染,衬托出农家人在金秋时节获得丰收后的喜悦感和满足感。随着唢呐的进入,进一步将乐曲导入到更为热闹的气氛,在扬琴、四胡、打击乐等乐器的交叉组合中,音色发生了多层次和多段落的变化与对比。特别是以“四块瓦”为代表的打击乐形式的演绎,精彩独到的演奏方式更是令人称赞,为最后的结束部铺垫出与众不同的华彩。
第八章烛影思亲
(二胡与乐队)
作曲:白浩钰二胡:吕炳慧
记忆,是烛影的燃点。它燃烧出“走西口”的思念,随着那曲《想亲亲》的调子,如同一把带魂的老剪,剪起影落,烛泪一缕,往事成灰。自古以来,烛影是文人墨客邀灵请感的同行者。《烛影摇思》这部作品,可以将我们带进那个远去的烛影时代。那些在村前秉烛等待和思念亲人的身影,以及那些烛光中伴书苦读的学子故事,一一在音乐的聆听中定格。
第九章:上元灯火
(鼓乐吹打)
作曲:白浩钰
上元节,就是指我国传统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作为民间的重要的节日,相传上元节的燃灯习俗,与唐代佛教的东传有关,可谓是缘于中外文化交流所形成的。那时,寻常百姓家,每逢正月十五便家家燃灯敬供,还有闹元宵、打灯笼、舞狮子、闹社火等活动,把这一天的人们充实的无比幸福。
终曲
作曲:段泽兴
男声:李永峰女声:韩海霞
黄河乃中华之象征,国人心中的母亲河。黄河牵绊着中华儿女的魂魄,它舒缓有序的节奏抚慰着中华大地,永不停缓的步调造福着人类,人们永远颂扬这天来之水。母亲河成为了人们永远的话题。愿我们的家园繁荣昌盛,愿我们的文化象黄河之水源远流长。
交响音画体现景色与自然生活,附在光盘中的唱片册详细描绘每一首作品要表达的内容与创作意图,这些文字也是《黄河从草原走过》的重要部分,聆听者若在阅读过后聆听作品,必会有更加完美的交响音画体验之旅。
出品人丁振刚
音乐总监/指挥张列
音乐总监潘建华
作曲白浩钰、达楞巴雅尔、段泽兴、马波
排练指挥于振宇
特邀录音李小沛录音助理周瀚涛
编剧刘相林
舞美设计谢景
演奏包头市漫瀚剧院民族乐团
这部如史诗般的交响作品,
庞大的幕后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录音合影留念
其中很多幕后艺术家都是土生土长的包头人,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因此作品也显得尤为真诚,录音特邀录音师李小沛老师,以独特录音理念将这部大型音乐作品真实、美丽的旋律呈现,可以说庞大的幕后艺术团队与作品本身独特的风姿构成这部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民族管弦交响音画作品。
漫瀚剧团曾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局命名为天下第一团
体现蒙汉文化交融,描写草原美丽辽阔的景色,
这是一部“以景喻情,以小见大的作品”,
黄河是中华象征,
牵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魂魄。
从草原蜿蜒至黄河,
对这片土地有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眷恋,
不仅是对于蒙汉交界之地的热爱,
更是在抒发对于广阔中华的赞美之情,
「龙源音乐」作为聆听者与音乐的桥梁,
出品这样的作品,希望能够延续这样的文化,
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
结合现代HiFi理念,
输入到每一个音乐爱好者的听觉中,
我们理应聆听这样的美妙,
我们理应收藏这份独一无二的情怀。
年10月26号
《黄河从草原走过》全球首发
详尽报道请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