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小提琴、大提琴和乐团所写的a小调协奏曲(OP),是勃拉姆斯最后一首纯粹的管弦乐作品。在他所有的协奏曲中,这部作品似乎知名度最小,而在乐曲中,也几乎找不到任何供独奏小提琴和大提琴炫技的段落,显然作曲家更关心的是音乐本身所要表现的东西,一段纯正的经历波折与考验的友情。
▲勃拉姆斯与约阿希姆合照
好友约阿希姆比勃拉姆斯大了两岁,却年少成名,7岁登台演出,16岁时被门德尔松邀请到音乐学院教授琴艺,18岁时成了魏玛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此时的勃拉姆斯,还在汉堡根维尔泰尔(昵称偷情步行区)的酒吧夜夜演奏舞曲,而且尽兴饮酒……出身贫寒的他13岁时就做起当年父亲逃避的苦工。
▲年轻的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年,22岁的约阿希姆担任了汉诺威宫廷乐长。也就是在那一年的春天,曾参加年革命的匈牙利小提琴家雷曼尼,带着相识才两年的勃拉姆斯启程举行巡回演出。途中,雷曼尼拜访了学生时代的老友约阿希姆。在这位仰慕已久的小提琴家面前,勃拉姆斯难掩羞涩之情。面对约阿希姆的鼓励,勃拉姆斯弹奏了自己的钢琴奏鸣曲,约阿希姆为那音乐中“梦想不到的原创性和力量”所倾倒。很快,两人成了彼此的倾慕者和最好的朋友。也是在约阿希姆的推荐下,那一年的9月,勃拉姆斯鼓足勇气拜访了舒曼,由此开启了人生的成功之门。
▲年轻的约瑟夫·约阿希姆
在年勃拉姆斯发起的抗议新德意志乐派的“宣言”事件中,约阿希姆的名字署在第二位,却是四个人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位,想来也是看在好友勃拉姆斯的面上,才不顾势弱鼎力支持,自然承受了瓦格纳阵营最多的甚至是恶毒的攻击,但两人的友情经历了考验。
然而,20年后,两人的友情却因为一封信而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起因是约阿希姆对他太太歌唱家阿玛丽有着近乎病态的嫉妒,甚至公开指责她和出版商西姆罗克有染。勃拉姆斯因此作了调解,但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不久后的离婚诉讼中,阿玛丽将勃拉姆斯写给她的一封长信在法庭上公开,做为她人品善良的证据。约阿希姆却认为自己被一位最要好的朋友出卖了,由此与勃拉姆斯断绝往来。直到年,勃拉姆斯决定创作一部双重协奏曲,以促成他和约阿希姆的第二次握手。
▲约阿希姆和妻子阿玛丽
约阿希姆被打动了,并向他的老朋友提出一些弓法上的建议。年10月18日,a小调小提琴和大提琴双重协奏曲在德国科隆首演,约阿希姆担任小提琴独奏,约阿希姆四重团的成员豪斯曼担任大提琴独奏,勃拉姆斯亲自指挥。观众的反应比较冷淡,就连克拉拉也不太喜欢作品的独奏部分,觉得缺少光明感。但也有人欣赏这部作品,特别是约阿希姆本人。不管怎么样,应该说勃拉姆斯遂了自己的心愿,靠一部作品挽回了他与老朋友的友谊。
在伯恩斯坦看来,这是一首特别的协奏曲。勃拉姆斯哪一个角度最令你感兴趣?面对这样的问题,伯恩斯坦相信是他音乐中非常二元的部分:“勃拉姆斯是一个不同对立面撕裂的人,正因这些冲突,令他创造出那些光辉的张力……而所有双重性,可以在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重协奏曲中听到——你会听到显著的对立,热烈雄辩的管弦乐,对抗亲密的带室内乐色彩的两件独奏乐器;德国式浪漫的歌唱性,对抗毋容置疑属于匈牙利的乡曲。如此类推,也许双重性在双重协奏曲中更是双倍显著。因为这是勃拉姆斯最后一部管弦乐作品,告别他心爱的交响式二元世界。”
▲勃拉姆斯、约阿希姆
于我,喜欢的是这部双重协奏曲迷人的音响效果,乐队的浑厚叙述、小提琴的纯朴表白、大提琴的浓情歌唱,形成了奇妙的层次和对比效果。这种特质在第一乐章的一开始就充分地显现出来,管弦乐队奏出了一个十分简短的主题,沉重而又冷峻,营造了一个悲剧性的气氛。联系勃拉姆斯创作这部协奏曲的初衷,那会让人很自然地想起他与约阿希姆之间的误解和中断的友谊。紧接着,大提琴颤悠悠地展开了一段近似于华彩乐段的独奏,似暗夜的精灵,悄悄地爬上孤独的心房。大提琴的低诉非常平静,而后稍稍激动,最后是几声干冷的拨弦,加上一句绵软无力的吟哦,仿佛让人看见了一颗慢慢憔悴的心,是不是勃拉姆斯在创作时把自己想象成了大提琴?
木管乐器轻柔地奏出一小段经过句后,独奏小提琴加入了进来,一诉衷肠,与之相伴的是独奏大提琴。交错缠绕间,音乐的情绪渐渐激动起来,似在回忆青春年少风华正茂,那一段激情飞扬的友谊。乐队又奏响了最初的主题,愈显悲情难抑。而在音乐的展开中,渐渐过滤了那缕伤感之情。随后,独奏大提琴与小提琴一前一后,交替陈述两个主要主题,进入再现部后则奏出经过扩展变化了的两个主题,管弦乐队总会在独奏乐器情绪高涨的时候顺势接上,浓墨重彩地渲染一下。乐章结尾,似乎断断续续地重复了开始的主题,最后于弦乐强有力的拨奏中,独奏小提琴和大提琴剧烈地颤动着弓弦,干脆利落地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情感,并在与乐队的齐奏中结束。
第二乐章却是完全不同的温柔抒情的风格,显得格外亲密。首先是圆号与木管组先后奏出一个极为短小的引子,虽由两个音符组成,但意境空阔深远。随后在轻柔弦乐的映衬下,独奏大提琴和小提琴宁静而深沉地歌唱起来,旋律时分时合,宛如一对好友或是情侣,忽而深情凝视,转而又相偎相依。乐章中部,在长笛、大管和单簧管的陪衬下,独奏大提琴和小提琴又展开了对话。最后又重复了乐章开头的歌唱主题,抻长的乐音慢慢安静下来,飘散在木管渐行渐远的长音中。听了这个乐章,总会沉醉于小提琴和大提琴喁喁私语般的亲切感中,想象首演时的约阿希姆,能不被感动吗?
08:36第三乐章的色彩明亮了许多,一开始明快的吉普赛舞曲风格主题轻盈跃动,先由大提琴奏出,小提琴跟进,随后是管弦乐队的爆发式齐奏,显得坚强有力。这样强烈鲜明的主题贯穿了整个乐章,使音乐的情绪变得激昂起来。饱含情感的第二主题在独奏小提琴和大提琴及乐队的交替演绎中,也是宽阔宏亮,富有气势,那不象征了一种厚度,人生或是友谊?乐章的尾声,乐队奏出最初的主题,独奏小提琴和大提琴则展开自由的畅想,最后融入整个乐队的强奏,结束了全曲。
告别悲剧的过去,面向明朗的未来,这是a小调小提琴和大提琴双重协奏曲所呈示的情绪变化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内涵。似乎完全不同于勃拉姆斯在音乐上的追求——背对浪漫的未来,面向古典的历史。这像伯恩斯坦所分析的一样,因那紧随其人其乐的双重特性。勃拉姆斯是一位音乐中的英雄,生活中的凡人。而无论他在音乐中怎么包裹自己,那份爱与善良总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正如伯恩斯坦的直觉判断:“我爱他的音乐,丰富而温暖,深入而满足。”
▲约阿希姆用过的小提琴
▲卡普松兄弟演奏勃拉姆斯A小调协奏曲
作品赏析:木火
图片来自网络
责任小编:悦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