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会意字,拼音为duì,由“又”和“寸”构成,左右结构,笔画5画。
释义
1.应答;回答。2.朝向;面对。3.对待;对付。4.彼此相向。5.两相矛盾。6.互相拼合或配合。7.相当;相配。8.指对联。9.量词。用于成双成对的人或事物。10.适合;符合。11.核对;对照着检查。12.正确;正常。13.调整使符合于一定标准。14.平分成两份儿。
组词
对称、对付、对错、对牛弹琴、针锋相对等
对字·汉字来历
甲骨文和金文的“对”字,右边是个“手”(又)字,左边的象形未定,有人认为是树木的象形,与“手”结合,表示在国与国的边界上种植树木,以树林划界,凭借边界争端的对错;有人认为是将军手持的一种兵器,表示与敌军将领对峙;还有人认为是古代的烛台,表示人面向烛光。根据以上解读逻辑,产生了正确、对立、面对、对照等字义。
篆书时,“对”字演变为“丵”(一丛丛生的野草)+“口”+“寸”构成。隶定的“对”字将“口”换成“士”字。许慎在《说文》中讲了个故事:“汉文帝以为责(责问)对(回答)而为言,多非诚对。故去其口而从士也。”段玉裁说:“士,事也。取事实也。”因此“对”字后来写成“對”。
为什么篆书把“对”字的构字部件“又”变化成“寸”?古文字“寸”是由代表手的“又”和指事符号“一”构成,本义指从手掌到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也就是中医讲的寸口。“寸”有度量、法度的含义,表示“对错”的标准。现代汉语简化字保留了繁体“对”字右边的“寸”,把左边简化成“又”。
古诗词联想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登百丈峰二首》
[唐]高适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
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
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
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
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
《池上醉歌》
[宋]陆游
我欲筑化人中天之台,下视四海皆飞埃;又欲造方士入海之舟,破浪万里求蓬莱。取日挂向扶桑枝,留春挽回北斗魁。横笛三尺作龙吟,腰鼓百面声转雷。饮如长鲸海可竭,玉山不倒高崔嵬。半酣脱帻发尚绿,壮心未肯成低摧。我妓今朝如花月,古人白骨生苍苔;後当视今如视古,对酒惜醉何为哉?
#国学文化#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