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笛发展 >> 正文 >> 正文

明代宫廷乐队八音分类法中的乐器有哪些类别

来源:笛 时间:2024/10/20
哪里治疗白癜风专业 http://pf.39.net/bdfyy/bdfzj/
引言

《明会要》卷二十一与《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关于明代宫廷乐队中的乐器记载皆是按照古代八音分类法,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的方法来进行归类。

一、打击乐器(一)金类乐器

据《续文献通考》载,明宫廷乐队打击类中的金类乐器有编钟、方响、金钲、金、水盏。

编钟:铜制乐器,一虡分有十六枚,十二律俱全。在明代宫廷音乐中,编钟是祭祀乐队中不可或缺的演奏乐器之一。方响:方响的制作工艺大多同编钟一样,精致复杂,方响也属编钟一类,材质由金属改为硬铁,用十六块方形铁片组成,分为两层,如编磬一样悬挂于框架之上。方响主要用于仪仗乐队,朝贺乐队以及宴飨乐队中。

金钲:宋以前的钲类钟形,宋至元则像铜锣,但仅用于舞蹈中,明起始称为金钲,铜质竹匡,钲径九寸五分。用于仪仗乐队中。

金:金同金钲一样,主要用于仪仗乐队之中,这跟它声音洪亮,气势宏大的特点有关。据说金并不属于中国乐器,于五世纪从土耳其斯坦传入中国,最初用于军乐。明始,“金”也称“锣”,分有一尺七寸、一尺三寸两种规格,用于军乐队和仪仗乐队中。发展至清时,金在军乐队中才分为“金”与“锣”两种乐器。

水盏:宋李琬所创,最初用九个杯子分别斟上不同高度的水来定出不同的音高。元代后改用黄铜制,再加三个,一组共十二个,用一支铁槌敲击杯体发声。在明代宫廷乐队中用于四夷舞乐队中。

(二)石类乐器

据《续文献通考》载,明宫廷乐队打击类中的石类乐器有编磬。编磬:明制编磬,均以石为之,且为祭祀乐队常用乐器之一。除唐朝燕乐称编磬以外,一般都称为玉磬,用灵璧石或绿宝石制成,宋以后限定为十六枚,像编钟一样悬挂于置架上,磬的音高取决于厚度,与大小无关,换而言之,十六枚磬同等大小。

(三)革类乐器

据《续文献通考》载,明宫廷乐队打击类中的革类乐器有鼓、大鼓、大乐鼓、小鼓、应鼓、搏拊、掆鼓、韸子、花匡鼓、杖鼓、腰鼓。鼓:鼓其制以木为腔体,冒以革为面,长三尺五寸,宽二尺二寸,为明宫廷朝贺与宴飨乐队常用乐器之一。

大鼓、大乐鼓:大鼓曾名鼗鼓,由木匡革面制成,高三尺,径四尺,悬挂于置架上。大乐鼓高一尺六寸,径二尺。大鼓与大乐鼓相似,除大小、花纹不同外,其余形制均同。大鼓的用途较广,祭祀、仪仗、朝贺、宴飨乐队中均有使用,大乐鼓为仪仗乐队中所用乐器之一。

小鼓:在明宫廷中,小鼓只应用于小型乐队中。史料中仅有太平清乐与黄童白叟鼓腹讴歌承应乐队及耕耤教坊司乐器有小鼓的相关记载。应鼓:据史料载,明郊丘庙社各用应鼓一,殿内侑食乐应鼓一,中和韶乐应鼓二。匡为木制,冒以革面。可见,应鼓在明宫廷乐队中,应用较广。

搏拊:“搏拊”二字最早出自于诗经,是郊祀音乐演奏中最重要的节奏乐器之一。在明宫廷乐队中,搏拊体型如鼓,长一尺四寸,两头以革面所制。搏拊作为重要的一种节奏乐器之一,常在祭祀、朝贺及宴飨乐队中的开场音乐中使用。

掆鼓:掆鼓(即㧏鼓)为明宫廷仪仗乐队常用乐器之一。木框制成,冒以革面,径一尺。韸子:一种由鳄鱼皮制作的鼓,作为一种节奏打击乐器在明宫廷中仅用于黄童白叟鼓腹讴歌承应乐队。花匡鼓:宋朝称之“腰鼓”,至清时称“黄腔鼓”,构造方式基本与大鼓相同,明宫廷所用花匡鼓,径长一尺七寸,主要用于宫廷仪仗乐队中。

杖鼓:杖鼓由两面分别蒙上山羊皮组成,径一尺三寸,广一尺七寸九分。演奏时演奏者左手顶住鼓体,右手用一支小棒槌敲击鼓面发声。在明宫廷乐队中,杖鼓除用于朝贺和宴飨乐队以外,还用于仪仗乐队中。

腰鼓:相传腰鼓由花鼓发展而来,两头稍小,呈圆柱形,形制与花鼓相比体型稍大,因挂在腰间敲打,故得名“腰鼓”。腰鼓在明宫廷乐队中,仅在四夷舞乐队中有所使用。

(四)木类乐器

据《续文献通考》载,明宫廷乐队打击类中的木类乐器有柷、敔、拍板。柷、敔:明代的柷比之前后朝代体型稍大,如斛面状,方二尺,深一尺七寸,有足四面,后有一孔,槌系在底板上,乐工从里敲击得已发声。敔如伏虎状,背上有二十七片锯齿,长二尺五寸。柷在演奏时用木棒左右撞击,表示音乐开始。敔则用木尺刮背上锯齿发声,作为音乐结束的信号。柷、敔在明宫廷乐队中用于祭祀、朝贺以及宴飨乐队中。

拍板:明宫廷所用拍板用六片铁力木制成,长一尺一寸。拍板在公元三世纪时就已存在,至元时限用于世俗音乐,发展至明时,用途开始广泛,除仪仗、朝贺、宴飨音乐外,也用于郊祀音乐中。

二、节丝弦乐器(一)弹弦乐器

据《续文献通考》载,明宫廷乐队丝弦类中的弹弦乐器有琴、瑟、琵琶、箜篌(二十弦)。琴:明宫廷所用琴为七弦琴,十三徽,以桐木为面,梓木为底,肩阔六寸,尾阔四寸。琴的历史可追溯到周代的五弦琴。

在明宫廷乐队中大多用于祭祀和宴飨乐队中。瑟:伏羲所创,最初由五十弦组成。明代宫廷所用瑟以桐木制,长七尺,共二十五弦,每一弦为一律,且与编钟编磬的音律相同。瑟在明宫廷乐队中用于祭祀、朝贺及宴飨乐队中。

琵琶:明宫廷所用琵琶,以梓木为面,长三尺五分,阔一尺二寸五分。琵琶在明宫廷乐队中为朝贺与宴飨乐队常用乐器之一。元代以后也常作为独奏乐器使用。箜篌(二十弦):明代宫廷中所用箜篌以梓木制成,厚六寸,阔五寸,主要用于宴飨和朝贺乐队中。

有关箜篌与二十弦是否为同一件乐器,古来众说纷纭,《续文献通考》中记载,自古以来未有二十弦乐器,《明会典》称二十弦为箜篌异名,《续通考》中仅载二十弦而无箜篌。但在《明史》中却既有箜篌也有二十弦的记载,且乐器数量均未相等。兴许二十弦是箜篌在明代的另一个称谓,但因没有确凿史料证明,不敢妄下定论,留待以后考证。

(二)擦弦乐器

据《续文献通考》载,明宫廷乐队丝弦类中的擦弦乐器有胡琴。胡琴:少数民族乐器,在明宫廷乐队中仅四夷舞乐队有所使用。脚底呈圆形,琴身用皮包裹,弦由马尾毛制成,共两根弦,通过一支竹竿扎在弦上来回穿拉发声。

(三)击弦乐器

据《续文献通考》载,明宫廷乐队丝弦类中的击弦乐器有蓁。蓁:唐以前称之为“轧筝”,宋元时改为“蓁,元时弦数为七根,至明时增至九根,楸木所制,长三尺九寸,每根弦都张在一个琴马上,通过竹棒的尖敲击发声,为朝贺与宴飨乐队常用乐器之一。

三、吹奏乐器(一)土类乐器

据《续文献通考》载,明宫廷乐队吹奏类中的土类乐器有埙。埙:埙的历史悠久,以土为之。为周朝的暴辛公所创,最初只有三孔,宋朝达到八孔,至明时演变为六孔,有一吹窍,前三孔,后两孔,主要用于祭祀乐队中。

(二)匏类乐器

据《续文献通考》载,明宫廷乐队吹奏类中的匏类乐器有笙、凤笙。笙:最早用匏制,至唐时改用木制。明宫廷笙用十七管紫竹组成,在祭祀、朝贺、宴飨乐队中均有使用,且宫廷乐舞生所使用的乐器均由工部制造,仅有笙、簧,每年工部都差遣笙匠到神乐观逐一修理,可见其在当时所受重视程度之高。

凤笙:唐宋时期的一种吹奏簧鸣乐器。共有6簧,音区跨三个八度。中唐时用于道教音乐中,在明宫廷乐队中仅用于祭祀乐队中。

(三)竹类乐器

据《续文献通考》载,明宫廷乐队吹奏类中的竹类乐器有箫、籥、排箫、头管、画角、笛、篪、龙笛、横管、羌笛、戏竹。

排箫:最早的排箫因放入《韶乐》演奏,亦称“韶箫”,排箫的种类因管的数量不同而有不同称谓,如二十六管箫、十六管箫、十三管箫等。明宫廷乐队所用为十六管排箫,以竹为之,高一尺五分,广一尺一寸五分,主要用于宴飨和祭祀乐队中。

箫:箫的创始人不详,但它应比排箫晚的多,宋以前称为箫,至元时,为区别于排箫,将直箫称为“箫管”。明宫廷乐队所用箫,有六孔,竹制,长一尺九寸五分,管上开窍,箫的用途广泛,为祭祀乐队、朝贺乐队及宴飨乐队常用乐器之一。

籥:最初籥只有三个音孔,后有六孔籥,至明以后仅作为舞蹈道具,且在洪武七年才开始使用,明宫廷祭祀乐队所用籥为舞籥而非吹籥,即强调乐器形式而非实际演奏。

头管:乌木制成,前七孔后二孔,共有九孔。长六寸八分,无底,直吹之。头管在明宫廷乐队中为仪仗、朝贺、宴飨乐队常用乐器之一。

画角:明代称画角为“金龙画角”,木质黑漆,主要通过借助一个嘴子发声,画角在明代宫廷乐队中仅为仪仗乐队所用。

笛:最初为三孔,至汉代发展为七孔笛,为明宫廷乐队常用乐器之一。据《续文献通考》载:“大驾卤簿笛,截竹为之。窍长一尺六寸。东宫仪仗笛,长一尺五寸,中和韶乐笛,长一尺五寸。”可见,笛在明宫廷乐队中的使用十分广泛,且做工各有不同。

篪:相传篪出现于舜帝时期,它的音孔数目也随着朝代更替而有所变化,至明时已达六孔,长一尺四寸,围长五寸二分。篪的用途也较广泛,仅仪仗乐队不使用。

龙笛:明宫廷乐队常用乐器之一。长一尺七寸五分,前一后七共八孔,无底,横吹之。之所以称为龙笛,是因为在它的两头通常都有一个木制的龙头和龙尾。发展至清朝时,没有龙头装饰,便称之“平笛”。

横管:《续文献通考》曰:“横吹,笛之类也。此横管殆,即横吹欤。”横管仅在明宴飨音乐中用于文武二舞乐队。

羌笛:少数民族乐器,出自蒙古。最初由动物腿骨而制,后改用竹为之,管身较细。西汉以前,为四音孔,后由京房增至五孔。仅用于明宴飨音乐中的四夷舞乐队。

戏竹:明宫廷朝贺、宴飨乐队常用乐器之一,属于开场乐器,当乐工两人手持戏竹并肩站在丹陛前时,即音乐开始,两人分开,音乐停止。类似于现代乐队中指挥棒的作用。

结言

此外,在开场音乐演奏时还用到了麾,麾是用黄绸制成的一面旗子,用一根旗杆支撑,旗上绣有太阳、星星、云、龙等。周始,麾用牛尾制成,至唐朝后改用绸制。当乐正向上一麾时,音乐开始,放下时,音乐停止,其功能同样类似于西洋乐队中的指挥棒。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5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