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笛发展 >> 正文 >> 正文

从山歌天上来看韩少功小说最大的特点是

来源:笛 时间:2025/3/20
白癜风患者能否服用复方斑蝥酊 https://m.39.net/disease/a_6094218.html

韩少功的小说读起来很有味道,笔力不俗。就这本中短篇小说集《山歌天上来》(韩少功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年7月)而言,最大的特点是人物鲜活传神。

这本一共收录了他的13篇小说,几乎每篇都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令人深刻印象的人物:《山歌天上来》中极具作曲才华、个性极其自我的农民音乐家毛三寅;《赶马的老三》中文化素养不高,但机灵善治、以公灭私的村书记老三;《怒目金刚》中较真劲儿十足,但讲究一码归一码的吴玉和;《风吹唢呐声》中刚耿、纯良的哑巴德琪;《西江月》中平常谨守丐德、险境中生命力顽强、手刃仇人时异常生猛的乞丐小花子……这些人物棱角分明,优点十分可爱,缺点让人扼腕。

他能将人物刻画得这样鲜活传神,离不开三个方法:多角度展现人物个性,将人物与时代环境结合,寓言体和神秘叙事。

1.多角度展现人物个性

韩少功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描写人物个性,也会抓住人物身上一个特质挖掘正反两面,譬如耿直的正面是实在诚挚,反面就是顽固呆板;痴的正面是心无旁骛,反面就是目中无人。

以首篇《山歌天上来》为例,成功塑造了农民音乐家毛三寅的形象。从外貌描写开始,画面感就很强:“他的脑袋小,不好说一个脑袋,更像是一‘粒’脑袋;眉毛粗,不好说两条眉毛,更像是两‘把’眉毛;耳朵很大,说两‘扇’或者两‘页’,可能就合适了。”脑袋小、眉毛粗、耳朵大的人不在少数,韩少功巧在量词上做文章,“粒”“把”“扇”“页”一溜量词用下来,我们都知有夸张,还是忍不住跟随他的描述在脑海中为老寅画像。

老寅的音乐才华无疑是描写重点。有正面描写,他音准好,随口就能唱出准确无误的中央C、降B;他擅长多门民族乐器,胡琴、琵琶、笛子等随手抄起来都能耍得像样;他对音乐的想法很奇特,用颜色、动物叫和商贩吆喝类比音阶,把音符看成一个个要吃要喝、有哭有笑的小家伙。有侧面描写,他放的六头牛都能听懂笛声指挥,喜欢音乐的地区文化局局长钦点他参加音乐创作讨论会,县文艺宣传队的第一嗓芹姑娘唱他写的歌唱哭了。

老寅的音乐才华中最出众的是写歌,小说中首次对这一点的展现便是一波三折:文化馆馆长的背书与大牌科班选手柳胖子的不屑;备战大赛时,培训班学员卖力作曲的紧张与老寅呼呼大睡的漫不经心;柳胖子看过老寅的《犁田山歌》后心里不由得将其与音乐大拿比较,结论是老寅完全不输。层层对比造势,老寅的音乐鬼才形象立了起来,同时勾人好奇。

与老寅超群的音乐才华、对音乐的痴爱相比,他的性格存在过于自我的缺陷,不通人情世故,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小说中,通过他人际交往中的各种事件,对这种缺陷进行了充分展现。才能与个性的双重极端同时出现在老寅身上,让他的形象立体了,也鲜明了。

2.将人物与时代环境结合

将人物与时代环境结合,其实是将人物置于时代大局中,着力表现个体命运随时代变化的沉浮起落,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和苍凉感,人物悲剧不仅由性格悲剧、人为悲剧导致,或许也因了大环境的推波助澜。

还说《山歌天上来》,另一位人物莫小芹的命运同样让人唏嘘。年后文化事业逐渐恢复,民歌是当时主流,芹姑娘凭借天生好嗓成为县剧团的台柱子。后来尽管港台劲歌风行,转战歌舞厅的她依旧不落下风,不过在男人间调笑的她到底还是与当初的气质不同了。再后来一批更野更浪的歌手出现,她风光不再,剧团也随民歌的不流行而没落,发不出工资,只好加挂“艺术幼儿园”“艺术殡葬服务有限公司”的招牌,芹姑娘参与到剧团承接的哭丧业务中。个中还有些她与老寅的纠葛。

她的最终命运和老寅一样,淹没在时代洪流中。不同的是,老寅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行我素,他主要不是被时代抛弃,而大概是“死”于自己的音乐理想。(个人理解,可能不准确)而芹姑娘有一个摇摆的过程,她曾追逐浪潮,最后自我放逐。

3.寓言体和神秘叙事

寓言体和神秘叙事让韩少功的小说在写实中多了一些浪漫色彩和隐喻。《余烬》的看点是,李福庄收到了20年多前的自己写下的纸条,不同时空对接似有隐喻,让小说更耐人寻味。《白麂子》中,季窑匠的鬼魂好像化作了白色麂子报复同村那些欠他债的人,将善恶有报的理念包裹在离奇的情节中,《北门口预言》也有类似的情节和寓意。

有研究认为这与韩少功生长于湖南不无关系,古属楚地,受到巫楚文化浸染,影响了他作品的风格。这种写法的来源我不很清楚,但它的确让韩的小说多了一些别样的色彩和新意,读起来更有回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