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笛子历史悠久,甚至能追溯到新石器时期,那时的人们制作的乐器取材于飞禽的胫骨,他们用骨笛传递信号、诱捕动物,还在篝火旁边吃边欢腾歌舞。《史记》有载:“皇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谿、斩而作笛,吹作凤鸣。”这说明在黄帝时期(距今约年)就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
以竹制笛是笛子的一大进步,它的震动性比骨制的好,且发音清脆、音质更好,当然竹子也更容易加工。笛,在古代称为“篴”。许慎(汉代)的《说文解字》中有记载:“笛,七孔,竹筩也。”当时的笛子音孔由5孔到8孔不等,但7孔的居多,音调跟现代的6孔差不多,音孔数量的增加主要是扩大音域。
竹笛构造
采用竹子制成的笛子在阴干之后要经过裁料、钻孔、校音、缠线、刻字、上漆等工序。
竹子是一节一节的,制作笛子就需要里面去节,使之成为空心,再在管身上开吹孔(1个)、膜孔(1个)、音孔(6个)、助音孔(2个)。通常助音孔是用来系装饰品的。
笛子的演奏、风格
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运用各种技巧,如颤音、滑音、叠音等可表达不同的情绪。无论演奏舒缓、平和的旋律,还是演奏急促、跳跃的旋律,其独到之处都可从中领略。除此之外,笛子还擅长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将听众带入鸟语花香、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
笛子演奏风格有南、北派。南派,主要是指江南地区,它的风格典雅清丽,笛音浑厚柔和、清亮圆润、悠扬委婉;北派,则是指北方地区,其笛音也是很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刚劲粗犷、高亢明亮。
笛子的影响力
笛在古人的观念中早已赋予了“文化”的含义,笛文化有着将笛和笛艺术所引发的、多边的文化、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闪烁着耐人寻味的光辉。
笛子在近现代民间笛曲的实际音乐中,更能进一步地理解笛在表现音乐思想,在反映现实生活与社会功能中起到独特的作用。如流行于河北的笛子二重奏《顶嘴》,把现实民间生活中顶嘴逗趣的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
对于文学价值,历史为鉴,笛子早已是历代文学家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如李白的《观胡人吹笛》、杜甫的《秋笛》、刘长卿的《听笛歌》等,诗人们常以闻笛后的感慨而作诗。
笛子,它从古到今流动出的乐波,曾把千千万万百姓的耳朵,规范在具有华夏民族特色的社会审美习惯之内。笛子,从原始时代一直吹到了当代,其中苍凉的音调,永远在促使每一个中国人客观而清醒地认识自身。
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承我国经典。
感谢您的阅读,期待您的留言
本文参考百度“笛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