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赣南日报」
□叶波文/图
在龙南市桃江乡,只要提到廖圣星,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不只是他30余年文化站长的身份,并在年获评“龙南好人”“赣州好人”,更多是因为桃江乡的文化工作由弱到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都离不开他的身影。
10月18日,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关于学习宣传王黎安等江西“最美基层文化人”先进事迹的通知》,全省共20名基层工作者上榜,其中,我市有2名。近日,笔者来到桃江乡,见到了获评“最美基层文化人”的廖圣星——一位想做事、能做事、会做事的综合文化站站长。
幸运在文化圈成长
初见廖圣星,只觉他脸庞微黑,不太像传统的文人形象,只是眼睛两侧长时间戴眼镜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
“受成长环境的影响,我从小就喜欢写作及唱歌,一直对文艺很感兴趣……”当问起是什么时候开始走上文艺之路,58岁的廖圣星打开了话匣子,开始滔滔不绝说起来。
据廖圣星介绍,其曾祖辈四兄弟皆是秀才,家中留有一些古籍,加上爷爷的教书先生身份,他接触国学的时间早,对诗词歌赋的掌握比同龄人要多。村里的文化老人每每去他家借阅书籍时,总会要求廖圣星背诵古文经典。因为谈吐间习惯和善于引经据典,成语张嘴就来,“讲话文绉绉”的廖圣星还一度遭到玩伴们“嫌弃”。
“我们小时候家里普遍比较穷,只能靠放学后去捡蓖麻子卖给药材收购店换钱,想买一本好点的书都要攒好久。”除了省下家里给的零花钱,廖圣星说起自己想方设法买书的经历。
年,高中毕业后的廖圣星为了复读和养活自己,除平时勤工俭学,春节前做起了街头卖春联的小生意。一块多钱一副,竟比批发印制版卖得更火。“当时大家还是更喜欢手写的春联,老百姓说比印的更漂亮,还有墨香,因写好后要晾干,每天等着取货的人排起了长队。”廖圣星说起这段经历,洋溢着一股自豪感。
年元宵节,龙南首次大规模燃放烟花,廖圣星以一篇《万紫千红闹元宵》纪实散文进入当地文化圈。自参加工作以来,廖圣星一直和文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还利用节假日,跑遍了龙南的山山水水,收集整理了几百首龙南客家山歌,为其创作奠定了基础。用他的话说,“有人民的地方就有生活,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我很庆幸一路走来有文学做伴。”
凝聚一帮文化人,拍了一部电影和几部山歌剧、创作了30多首歌曲、写下近30本读书笔记、拥有藏书近6万册……在与廖圣星的交谈中,一组组数字,不只是见证着他的成长,也是他获评“最美基层文化人”的一个佐证。
默默耕耘乡土文化
年,廖圣星凭写作实力入聘夹湖乡担任广播站编采员兼任文化站长,向上级投稿、准时打开广播播放可接收的新闻是他当时的日常工作。他也想不到,自己会在文化站站长这个岗位一干就是30余年。
那一年的冬天不是特别冷,在一次饭后散步的路上,廖圣星见一老妇人坐在自家门口哭泣。上前询问得知,该妇女用攒了半年的钱在当地供销社买了床新棉被,盖了一个月后本想趁着好天气洗晒一下,没想到拆开后发现是劣质黑心棉,两次上门索赔都被拒之不理,“好管闲事”的廖圣星领着她来到供销社讨要说法。
弄清楚事情的原委,老妇人的棉被也得以更换,廖圣星写《一床棉絮的悲和喜》,没想到还被江西日报刊发。这件事也让廖圣星坚信,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不仅要传播党的政策方针,也要走近群众反映群众心声,乡间村落、田间地头同样能够大有作为。
受地域闭塞、交通不便影响,夹湖乡当时的文化生活相对保守,夜晚人们更多是早早入睡。廖圣星的文艺爱好此时开始发挥作用,他召集起有着相同爱好的年轻人开起“文艺沙龙”,笛子、二胡、吉他、风琴等乐器陆续登场,唱歌、交谊舞等活动让寂静的乡村一下子热闹起来,各类文化活动接连开展,风生水起。
年,调整到桃江乡文化站工作的廖圣星迎来职业生涯新的春天。央视七套《乡土》栏目摄制组到桃江拍摄客家专题节目,在乡文化站几个文化能人的不懈努力下,仅用半天时间找来歌手进行对唱速成排练,桃江原生态洒源山歌成功在央视专题节目《老曾家的端午节》出镜,成为十几年来龙南山歌兴盛繁荣的代表作。
随后,他找到同样痴迷山歌的陈科发,组建起第一家注册的农民剧团。经过努力,不仅成功举办客家山歌演唱会,还在年和年参加了赣州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那几年的夏日午后,在桃江乡河边的竹林里,总能听到悠扬缠绵的《放排郎》和高亢激越的《过山溜》等山歌声。
扛起基层宣传大旗
“山歌一唱心欢畅,幸福不忘共产党。六中全会指航程,道路越走越宽广……”十九届六中全会刚闭幕,廖圣星第一时间改编了一首主题山歌,并带领水西坝山歌队、农民山歌队加紧排练,为基层宣讲做准备。
据了解,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廖圣星经常受邀参加书法公益培训、山歌演唱会、十九大精神巡回宣讲等活动,他用拉家常、讲故事、演唱山歌等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把党和政府的政策温暖传递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以前靠丰富多彩的板书,宣传长廊成为吸引群众的文化窗口;现在靠形式多样的活动,文明实践站成为群众愿意来的场所。”在廖圣星看来,时代在变,基层宣传的形式也要与时俱进。
年,龙南市委、市政府决定编纂《龙南史话》及乡镇史话系列丛书,作为一个在当地经营文化20多年的文化站站长,《桃江史话》编纂的使命和担当再一次责无旁贷落到了廖圣星的肩上。
“史话编纂意义非凡,这不仅是文化工作,也是宣传工作。”廖圣星介绍,接到任务后,为使内容客观真实,准确可信,他青灯黄卷、夜以继日,在搜集批阅各种图文资料数百万字,实地采风走访千余人次后,完成编纂《桃江史话》初稿40余万字。
其间,在夜深时突然来了思绪便翻身下床拿笔记录次数不在少数,睡梦中被惊醒的老伴对此也习以为常。“眼看都要退休的人了,还像个小伙子似的没日没夜。”她心中的丈夫就是个老顽童,不仅给别人带来了欢乐,也让家里其乐融融。
成立水西坝山歌队开展“文明新风进千家”巡回演出、创作《七月放歌》《村干部》等诗词歌曲亲自朗诵演唱、自编自演拍摄《杨梅红》等30多集龙南山歌剧……自参加工作以来,廖圣星一直在文化战线岗位,在基层宣传的路上,一直行走在乡土文化第一线。用廖圣星的话说,有耕耘必有收获,走上耕耘乡土文化这条路,他无怨无悔!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