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笛前景 >> 正文 >> 正文

诗词对联写作技巧随记

来源:笛 时间:2023/2/8

一、对联该如何写?

爱好写对联的朋友看过来,一家之言,姑妄说之。

文学爱好者喜欢创作,对联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易于流传也可陶冶情操。

对联。对应、对仗是铁律;上下之间必有联系才为“联”,这个联系可以是时间上的、空间上的、同剧组的,哈哈。反正,风马牛不相及就不叫对联了。

对联多演变于旧体诗,但相比旧体诗更精炼,具体。叙事或抒情紧凑,奔放。

干货开始对联不是诗词

文献中,民间都有流传,对仗的规律。甚至具体到“字”、“意境”、“景色”、“预测”“祈福”等等。比如,天对地雨对风,大路对长空。

一、对字(词)。天对地雨对风,叶绿对花红。。。。

二、对韵。平仄需要仔细推敲,不能出现顺音。比如“福满门”不能对“享天伦”,阴平阳平对应必定是三声去声,才能跌宕起伏抑扬顿挫。

三、对环境。包括季节、地理位置、人文环境或者人物故事、花卉、河流、颜色等等,你可以想得到的环境都可以出现在对联作品里。

四、格式。对联格式很多种,除了字数不同,还有平叙、藏头、藏尾、倒装等多种形式。根据不同创作意境选择适当技巧,是提高创作质量的关键。

五、数词和量词的运用。这个区别于“词”。数词量词往往成为一幅好对联的点睛之笔,数词量词都有魂。上下联数量词不一定要同时运用,也可对应相关联的可以代表数量的故事或者典故,那么对联更有神韵。比如:一年,可以对春秋,也可以对三载。

六、正能量。创作对联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要弘扬正能量。推崇正义和善的理念,不要通过创作去中伤诅咒,或者传播低俗消极文化意识,否则不能叫做一个好的作品。

还有一些规则,比如什么场所,什么场合、什么人物,景、事、物匹配什么风格的对联,我下面专门讨论。

写给爱创作的你

刚开始创作,切忌拔苗助长,囫囵吞枣。先练习熟悉规则,多学习传统文化。地理、历史、名著、风俗等等,所有的知识都可以成为素材。

知识是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的,别心急。还有一点就是要能善于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明白鼓励和捧杀是有区别的,也要知道批评才是创作者最好的动力。

二、对联该如何写?对联为什么没有横批?

把对联写成打油诗,做井底之蛙还乐此不疲,自娱自乐敝帚自珍。不可取,无法提升!自我批评是学习的法宝,最基本的规则要懂,哪怕不华丽不精炼,慢慢学起来。

为什么有的对联有横批,有的没有横批?

严格意义上,对联延续的是旧体诗风格。出于展示、推广、明志、祈福的各种不同目的,形成了贴在外面的形式。

最初都是没有横批的,旧体诗怎么可能有横批,那就成了三句半了。

门联和楹联有横批。自家或者单位的房门、大门对联大都有横批。横批的作用是点睛、总结、升华。

民间流传进化过程,传唱多为百姓。旧时百姓文化水平相对差,对对联内容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不高,横批采用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文字组合,最大程度简化集中上下联内容,是总结也是升华。

对联每年都要换?

民间习俗的对联,每年都换。寓意除旧迎新,日新月异。也仅限纸质或者廉价印刷品,只是具有明志、彰显、祈福意味。

大型单位、名门望族或者古建筑、门楼、牌坊上面也有对联。这类联多为没有横批的,题联的多为文人墨客、达官显贵。质地也多为珍贵木材或者石材,原料和加工成本非常高昂,普通人家负担不了,更别提每年更换。

这类对联,出自高级知识分子。语言提炼程度高,喜欢别人读不懂的感觉。所以不准备横批了,他们希望人们来读、并且揣摩寓意,然后升华。和让老百姓一看就懂的快感不一样,各有春秋,目标群体不同。

对联会讲话

对联能讲述。讲主人家家世背景,讲主人清廉风骨、讲主人积德行善、讲主人理想抱负。讲述时不能张扬,就通过对联,含蓄低调表达。

三、对联该怎么写,遣词用字“有禁忌”?

总体的叙述告一段落,开始具体到遣词用字的一些细节,希望与大家共同分享交流。

创作对联有禁忌,千万别闹笑话!

不要简单的认为对联的对仗规则,就是简单的用反义词,就会显得工整。在现实运用中,需要注意,创作对联的最高原则是匹配语境。

语境,说话的环境。包括但不限于时间、空间、情绪、季节、年纪、称谓、颜色、温度、性别、地理位置、地貌、物品,等等,包罗万象。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有一种价值叫做普世价值,不管日常社交,还是文学创作。必须坚持的是真善美,这可不是起高调。如果创作一个作品,纯粹为了发泄情绪,想说啥毫不顾忌,就没有积极意义了。

“禁忌”有哪些

(一)、喜事或者丧事,语境不同。如果刻舟求剑,生搬硬套“生对死”,认为反义词就能对仗是错误的。丧事对联一般不会出现“死”这个字,因为国人比较亲近吉祥话,不太愿意触及忧伤的话语。举一反三,注意语境。

也有例外,伟人也曾在英雄牺牲后,题“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就是语境的奇妙,同样的环境,不同的身份,可以运用的词是有本质区别的。毕竟谁能和伟人比肩,普通人驾驭不了这个词。

(二)、对应刻画不同区域或者景物时,有褒无贬。或者带有地域歧视的倾向,专门丑化一个对象。可以去赞美歌颂一个对象,但是不要刻意贬低另一个。需要全部褒奖,程度不同,掌握火候一样可以达到想要的效果。这个不涉及什么有破有立,大自然比我们来的早,一直在馈赠我们。我们没有资格去玷污他,每一方水土都养育了千千万万的百姓亲人。

比如:才游南岳水帘洞,再拜黄山迎客松。“拜”字就是火候,游是平静,拜是炽热!

(三)、高矮与美丑,健康与残障,下流与污秽。不管是创作环境周边,还是你交友圈子里,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你作品中伤害到的无辜。如果发生,你的创作一文不值,反而会让你失去更珍贵的东西。我们的传统教育,不管孔孟老庄、儒法道墨,都是推崇我为人人的品质,包容和关爱,这是道德的红线,碰不得。

制造区域对立、族群对立,是那些网络蟑螂获取流量的密码。不健康,不长久,我们是要永远批判的。

万千规则归于道德,有些创作者可能无意之中,徘徊在“禁忌”边缘,也不要紧,多多学习。既然喜欢,就可以坚持下去,即可提升能力,又能陶冶情操。

四、对联和诗怎么写?“制造冲突”是技巧

对联和诗就是白开水,寡然无味?

对联和诗词,都是文学作品,和电视剧电影一样。能够吸引观众的,是跌宕的剧情,起伏的情绪。对联和诗,简短精悍,但是也可以讲述完美的故事情节。优秀的创作,可以把对联变成一杯烈酒,而不是想象中寡然无味的白开水。

对联和诗词也是注定有灵魂的,哪怕简短!

滕王阁

灵魂是什么?在最简短的篇幅中用最精炼的词汇,交代人、物、情绪、地理位置、地貌、事件、想法、动作、季节、温度、穿着、色彩、情感、年纪、性别等等,不一而足。

能够交代的越多,越能体现作品的穿透力,也就是所谓的有趣的灵魂!简单的把文字机械的叠加在一起,没有观赏性,没有营养,粗制滥造,也是对自己作品的不尊重。我们需要给自己的作品灵魂,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

灵魂的来源是:冲突

一百二十几集室内剧,大多数人不愿意看。因为太平淡,日复一日流水账,其实就是缺少冲突的情节。那么对联诗词该如何制造冲突呢,本来篇幅就小,这就需要掌握技巧了。

首先,明确认知,韵律的运用就是一种冲突。平仄平仄平平仄,不能写成平平平平平平平,那不就成和尚撞钟念经了吗?这个好理解。

其次,人物冲突。历史故事中对立或者不同故事中有关联属性的人,置入在作品里,增加故事情节冲突和厚重感。比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穷寇与霸王,是有关联的属性的。都是败北之势,四面楚歌。穷寇也可能单指蒋先生,哈哈!

第三种冲突的技巧是反问。反问的目的是制造语气语调的冲突,提出反向思考的空间,其实问的答案是固定的,已知的。反问加强了对答案的认同与强化,是与对仗对象的特征更加明显的区分。比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其实明月几时有是明显的反问,谁都知道几时有,反问强化了对问青天的认知。比“青天知道几时有明月”,这样的平铺直叙,更有穿透力。

第四种冲突技巧是穿插否定。与上一种异曲同工。否定错误的,强调正确的。比单刀直入讲正确的更有情节冲击,更有黏着力。比如: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是什么而不是什么,比是什么还是什么,更有节奏感。再比如双重否定:春城无处不飞花,运用两个否定,讲述春城全城飞花。

想写好的作品,先装满你的筐

学习积累很重要,浅尝辄止一知半解,害人害己最终贻笑大方。

五、对联和诗怎么写?巧用叠韵和倒装

创作过程中,出现用词选择性困扰时,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实用工具,叠韵和倒装。

叠韵

表达意境每个词的选择都有作者自己的风格,但是有些时候受词牌格式限制,自己心仪或者得意的词字数或者音调不相匹配。这个时候是比较苦恼的,类似喜欢熏肉大饼但是在西餐桌上又比较违和。

可以试试叠韵的技巧。

首先叠韵可以解决想要表达事务的持续性和递进关系。叠词和叠韵有强调的意味,也有加深层次的目的。比如:此恨绵绵无绝期。形容恨意深入骨髓,此消彼长,绵绵的运用,没有爆发力但强调持久,没有咆哮但不是没有而是引而不发,看不见摸不到但点火就能燃烧。比选用其他连贯词组更能清晰表达作者意境,更能唤起读者共鸣。

还有:十年生死两茫茫。读者参照上述理解体会一下,叠词运用的精髓。

其次

叠韵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在心仪的词字数或者韵律不符合词牌规则时,利用调整词语位置规避和匹配规则限制。以上两个例句也同时具有这个特点,读者朋友可以深入体会一下。

学习不是为了抄袭模仿,是要读懂作者运用的技巧和初衷,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创作水平。写出好文章,自娱娱人!

按照现在人的理解,要开拓创新,不能墨守成规。旧诗词的条条框框坛坛罐罐没必要坚持,我认为那却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根。正常应用的学术文章、科学报告可以不坚持条条框框,但是热爱传统文化的我们学习和弘扬,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倒装

为了强调、突出等词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重点在,可以颠倒的词语,互相调换位置不会改变句意,唯独强调的程度不同。在诗词中,词牌名对诗词的格式是有束缚的。也就是说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基本规则。所以创作的时候,会出现韵律以及对仗字数有差别的状况。自己想选用的词或句子比较别扭,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置入倒装的技巧。

词内倒装

比如:龙飞凤舞升平事,花开富贵一品红。首字龙和花,一声和二声,感觉有点平淡,虽然凑合用也没毛病,但是总觉得少了一点灵魂。用倒装改成富贵花开一品红,就有了那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了。多应用多品味,慢慢就得心应手了。

诗句内词组的倒装

这个也好理解,道理和词内倒装是举一反三的。精髓和目的就是强调!

比如: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这个诗句也可以写成:雁横塞几点残星,人倚楼一声长笛。读几遍,用心去体会,只有真的理解了运用技巧的目的和作用,才能更好的应用,做到熟能生巧。

六、对联和诗如何画龙点睛

先看一首诗,体会典故和成语运用,就从这首诗开始!

游七宝老街春水泛波润花墙,柳丝摇曳补淡妆;李白拾阶沽美酒,唐寅驾舟唤秋香。

清水流的诗

“典故”和“成语”自带流量,等同名人效应

把“典故”置入诗词对联,是因为“典故”众人皆知,故事性、趣味性强,很容易吸引读者阅读的欲望。换位思考,你愿意读一篇泛泛而论的流水账,还是愿意读一篇里面接连有趣味性非常强的故事呢?“典故”就是情节,自然是文章的核心。

例示中有:春水、花墙、买酒的李白、坐在船上喊秋香的唐伯虎,这样的诗,你愿不愿意看一下读一下?

“典故”和“成语”降低了叙事的陌生度

因为“典故”“成语”流传广,民间或者低阶教育就能有普遍性的认知。并不局限在特别高的瓶颈,你的目标读者范围无形中就拓宽了。有趣还易懂,可歌可读,朗朗上口!你读一下试试,再读一下下面的比较感受: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你看到了读了,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伐檀

“典故”“成语”指代对象明确,性格标签明显

“典故”“成语”是成型的模块,人物性格、故事情节模块化,你要表达什么样的情境,都可以置入相应人物性格和人物情节去引领读者,首先赋予你的角色一个大家读得懂的灵魂。讲的有点复杂,比如:

想塑造一个负心汉,可以置入铡美案、开封府、陈世美,“忘恩负义”“薄情寡义”,想讲述一个恶霸,可以置入周处、镇关西,也可以置入“欺行霸市”“面目狰狞”等等。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典故”“成语”,更精炼

用最少的字,讲述别人听得懂的最多的故事!“典故”“成语”都符合这个特征。你用平铺直叙讲了半天人家不明白,你用这个“典故”,几个字,读者秒懂。比如:李白沽酒,唐寅唤秋香,。这些还用解释吗?

学以致用

明白运用技巧的好处,最重要的是熟悉运用,才能提高创作水平。但所有结果的基础,还是我一直强调的积累,多看多学习,掌握更多的历史故事,揣摩你认为好的诗词对联,分析一下他好在哪。然后试着用他的方法自己创作,修改,再创作。

关于分享文章,有兴趣继续学习的朋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5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