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克里斯蒂是广受全球读者欢迎的英国女侦探小说家,在东方,她被亲切地称为“阿婆”。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统计,阿婆是文学史上作品最畅销的小说家,其书作总销量超过20亿册,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
众多作品中,知名度最高,再版次数最多的,无疑是经典之作《无人生还》,单行本总销量超过一亿册。
小说导读
阅读外国文学,最令人头痛的就是记那些长长短短、复杂而绕口的人物的名字,有时候甚至阅读过半了仍旧对不上号,并且相互间时常混淆。
而阿婆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会涉及众多复杂的人物。并且她的布局特点,是从一开始就让他们随着事件线索的发展轮番登场。常常令人应接不暇,还没来得及记住这一个,下一个已经出来了。交织着疑云密布的情节,令读者迷惑不解,同时又欲罢不能。
所以只有记住人物名字、身份,才会令情节清晰明朗,阅读也轻松不少。不过为推理小说写导读或书评,却是极其艰难的。丝毫不透露情节肯定写不好,透露多了或者明示关键情节又显得不厚道。
所以,我奉劝朋友们千万别在图书馆借阅推理小说。当你渐入佳境,阅读兴致甚高之时,很可能有个别不厚道的曾经的阅读者,会在书中某个人名旁,“好心”地帮你注明“凶手是他”等类的字样。遇到这种情况,真的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无论如何,本着不剧透的原则,厚道的我还是愿意帮你理清书中十个关键人物,或者说十个“罪犯”、必死之人的身份背景,以便你能更加轻松地体验阿婆名作的魅力。详情见下表:
十个来自不同地方,互不相识的人(罗杰斯夫妇除外),被一个自称“欧文”的人邀请到士兵岛的豪华别墅中。晚餐后他们被一段奇怪的录音宣布有罪。众人开始自我辩驳,认为那个声音是在诽谤,并对此恶作剧嗤之以鼻。
阿婆其后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心理描写,明确了他们之中没有一个被冤枉,所犯都是那种法律上缺乏十足证据,难以被法庭直接裁决的罪行。
杀人童谣
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个只剩九。九个小士兵,秉烛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个只剩八。……一个小士兵,落单孤零零;悬梁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这首出自《鹅妈妈童谣》的儿歌被阿婆引用在书中,贯穿全文,变身为一首恐怖的“杀人童谣”,昭示着十个人相继离奇死亡的显性线索。而与此同时,餐桌上的十个小瓷人也紧密配合情节发展——每死一个人,它们的数量就会莫名地少掉一个。
最先发现恐怖事件发展规律的是家庭教师维拉,她意识到死者的死亡方式,同每个人房间墙壁上都有的童谣十分吻合。童谣成了死亡咒语,成了每个人的梦魇。于是,吊诡的气息充斥在幸存者之间,弥散于欧文别墅里,蔓延至整个士兵岛。
沃格雷夫法官强作镇定,组织众人分析现状,并提出凶手可能就是他们其中某个人的观点,这令众人更加焦虑不安。接连死去的人越来越多,活人也越发惊慌失措、甚至乱作一团、彼此怀疑……
“孤岛模式”与“乡间别墅派”
通过一首童谣,将情节连缀得天衣无缝,把十个“罪有应得”的人一个个“玩死”,阿婆的手段实在高明,构思着实巧妙。如果说大仲马是越狱题材的鼻祖(《基督山伯爵》),笛福是“荒岛求生”类型的鼻祖(《鲁宾逊漂流记》),那么阿加莎·克里斯蒂就是“荒岛谋杀”模式的鼻祖。
而其首创“孤岛模式”的作品便是《无人生还》。与此同时,阿婆也开创了侦探小说的“乡间别墅派”。就是让凶案发生在一个特定封闭的环境中,凶手也是几个特定关系的人物之一。
一般情况下,营造凶案现场的恐怖气息,最有效的环境布置应该是阴森破旧的老宅等晦暗场所。而阿婆却让诡异的氛围遍布于豪华别墅内,这正是其与众不同的高明之处。
关键是小说逻辑的严谨性,几乎照顾到每一个细节。例如关于求救信号,书中也早有交代:岛主事先宣布,岛上正进行一项荒野求生类的比赛,提醒岛外居民发现任何情况都不必当真。
后续作品中,这种模式被扩大、延伸。如《东方快车谋杀案》,将案情局限在车厢里;《尼罗河上的惨案》则将事发地选在一艘游艇上;还有《罗杰疑案》等,把凶案现场安排在封闭乡村的别墅里……
东方快车谋杀案(新版)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42购买漂流瓶解密
这个邀请众人来士兵岛“做客”、让他们感觉似曾相识的神秘岛主欧文先生,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因而凶手是谁的问题,仍旧是个谜团,令读者倍感困惑。若说谋杀者是十个人中的一个,可他们却都死了,最终无人生还。若说来自他们之外,荒岛早被搜寻数遍,不可能有陌生人的藏身之所。
我们不妨回顾细节:十人中活到最后的维拉,回到自己的房间,却发现屋梁上的绳结已经帮她系好,绳结下还放了把椅子,共其使用后踢到一边,可谓非常贴心。于是,“落单孤零零”别无选择的维拉,最终“悬梁了此生”,结果“一个也不剩”。
但是,警察上岛后,发现维拉死后那把椅子并非被踢倒的状态,而是被人整齐地摆放在墙边,这就“细思极恐”了有木有?
结尾几页,阿婆通过一个漂流瓶,解锁了全部秘密,使整部小说,形成一个构思巧妙、严谨缜密的逻辑闭环。虽然我至今仍旧想不通,凶手完成使命后自杀的可操作性。但作家的安排依旧令我折服,同时也颇感意外。
阅读过更多阿婆的作品,包括以侦探波洛或简·马普尔小姐为主角的各类小说,会发现凶手往往都是最令读者意想不到的那个人。这与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结尾模式很相类似,令人倍感意料之外,细思量后,却又都在情理之中。
如著名的《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最有可能谋杀被害者的两个人,起初就被排除在怀疑对象之外。而最终,借由大侦探波洛的推理分析,真凶却依然是他们,理由也不得不令人信服。
法律、道德和正义
什么是正义?我想到苏格拉底,对此他曾有过哲学式的追问。法律真能伸张正义吗?或许应该说大多数时候能,有法律一定好过没有。
然而,确有一类正义,其矛盾之处在于正是为了维系法律的公正性而无法被伸张。如书中的十个人确实有罪,却因为缺乏法律上的证据而得不到相应惩罚。因而这个化名欧文先生的岛主,便以士兵岛和岛上别墅,作为裁决他们的法庭和关押他们的监狱,最终这座荒岛又变成他们的“地狱”。
与此同出一辙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惨绝人寰的阿姆斯特朗绑架案主谋卡塞蒂,虽然逃脱法律制裁,但他却罪有应得。因而东方快车上与曾经的受害者家庭相关的十二名旅客,象征着英美法庭十二名陪审团成员,最终以仪式化的私刑方式结果了这个十恶不赦的刽子手。
此类情节似乎反映了阿婆本人的某种价值观。这又很像我们熟悉的那种快意恩仇类的武侠小说,只不过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呈现。
在我的阅读认知里,以法国小说家为例,雨果深刻,巴尔扎克高产,大仲马通俗,但也最“好看”。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之于读者的阅读体验,或在此类。有人说读过《基督山伯爵》,对其形成拜金主义的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或许是句玩笑话,可又不能不说它代表了一种态度,一种文字的力量。
因而我觉得,《无人生还》或者阿婆同类型的其它推理小说,让人享受思维盛宴的同时,也可以引人深思,比如关于伦理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关系等。所以,阿婆的文字并不缺乏思想性。
当然,令其成为经典,多年以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更在于它的通俗性,以及巧妙的构思和题材方面的开创意义。
最初阅读,我曾不止一次地突发奇想,思考如何破解阿婆的“迷魂大法”。如所有人轮流看管小瓷人,不给它们少掉的机会等。转念一想,这样下一个死去的,很可能就是独自呆在餐桌旁的人。那么索性把小瓷人全部丢掉、甚至把尸体埋掉?……
其实,书中人物也一直都在寻求破局之法,就像他们约好不可以单独行动等。结果哪怕是夜间各自回房睡觉的片刻功夫,都随时会有新的意外发生。
总之,阿婆早将各种可能性思考在前。应该说这本书从布局之初,从那首童谣入手,本身就是在为写作出难题!然而在阿婆的生花妙笔下,这些难题全部迎刃而解,令读者惊艳至今。
P.S:然而,欧文或者说凶手的行为动机是什么?真的是出于正义吗?对此书中也有答案,等待你来发掘。
无人生还(精装纪念新版)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44.2购买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