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笛资源 >> 正文 >> 正文

他们被痛苦吻过,仍报之以歌李沧残疾人艺

来源:笛 时间:2022/10/2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12月3日是世界第29个残疾人日,对于由残疾人士和志愿者组成的青岛市李沧区残疾人“自强之声”艺术团而言,他们不仅唱歌,而且会主动给你唱歌,唱那些让人快乐、充满正能量的歌。

11年前,赵毓宝、王英伟等10名残疾人,组建了青岛第一支残疾人乐队。之后,他们还组建了合唱队、轮椅锣鼓队、舞蹈队等多个队伍,组成了近百人的“自强之声”艺术团。在艺术团里,既有盲人按摩师,也有社会福利企业的技术工人,还有喜欢跳舞的聋哑姐妹花以及部分志愿者。这些年来,他们免费演出余场,给别人送去了歌声,也给自己带来了欢乐。

/现场/

寒冷冬日他们“热情如火”

12月3日一大早,团长赵毓宝手机里短信就嘀嘀响个不停,除了送来祝福的老友,还有乐队里的团员们。“都是十多年的好朋友,除了演出,平时大家处得都像家人。”

入冬后,青岛的天气逐渐寒冷,可即便如此,也阻挡不了大伙心中如火的热情。一大早,拄着双拐的王淑琴离开了家;照顾完家人,楼山后村民董船也开着助残车出了门;搓了搓手,扣上帽子,先天弱视的王伟也急匆匆从碱厂的家中往外赶。此时此刻,与他同样视力极差的苏为先、赵艳也都正在向着同一个方向赶路,肢体残疾的李绍远、胡宝新、李燕、梁立芳也匆匆赶来了……大家赶往的是同一个地点,位于永年路上的李沧区市民公共服务中心。

乐队成员正抓紧排练。

有排练的时候,一般上午9点,20多名队员就到齐了,告别了以往拥挤不堪的排练室,如今乐团在政府的支持下已经有了多平方米的“阳光房”,用赵毓宝的话说就是“冬有暖气,夏有空调,条件杠杠的。”成立于年的“自强之声”是我市首支残疾人乐团,团员们或是视力障碍,或是肢体障碍,还有部分是志愿者。

最近乐团排练的曲目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红歌联奏。对这些非专业出身的队员,总指挥方明一贯严格要求。“我们要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练习,我们要让全世界相信,看不到阳光的小提琴手、站立不起来的鼓手、黑暗中的洋琴手都能演奏出曼妙的旋律、敲击出动人的音符。”方明的鼓励让大家激情四溢,热血沸腾。

/回忆/

一个月时间张罗起乐团

聊起艺术团成立初衷,赵毓宝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这个艺术团成立于年,当时是一次偶然机会,全市在城阳区组织残疾人文化演出,我去现场一看,人家市南、市北和当时的四方去的演员也多,表演的节目也好,当时我就想咱们李沧也得有个自己的艺术团。”当时刚刚加入肢协的赵毓宝,找到了另外两名老伙计王英伟和李绍远,3人决定成立李沧残疾人自己的艺术团。

“我们拿到肢协和盲协的通讯录,挨个打电话,谁会什么乐器、愿不愿意参加,张罗了差不多一个月,到了年9月28日,聚集了20多个人,成立了艺术团。”赵毓宝说,现在他们艺术团光拿得出手的,就有6把二胡、4把提琴、1个键盘、1个贝斯、1个吉他、1张扬琴和1个萨克斯,每次表演都能排出一长溜的节目单,但其实这些团员都是非科班出身“自学成才”的。“一开始我们一周排练3次,练了一段时间后,头一次去福彩中心养老院演出,效果特别好。”让赵毓宝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首次演出就大获成功,演出视频被团员放到了网上,残联领导还专门打电话来表示祝贺,这次演出让“自强之声”有了名气,后面的邀约也接连不断。

/现状/

乐团逐渐壮大名声在外

在这支特殊的乐队里,还有几位特殊的志愿者。总指挥方明是一名老志愿者,从乐队成立之初到今天,他放弃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乐队的免费指导中。“方老师绝对是我们乐团的‘重量级’人物,晦涩难懂的乐理知识经过他的巧妙讲解就变得通俗易懂,平时,他还经常给大家进行音乐讲座和排练,乐团的成员都非常尊敬他。”赵毓宝说。

乐队里的小提琴手宋先生和二胡手高先生,偶然一次在附近公园看到乐队演出,深受感动,后来加入了进来。乐队成员王伟,身体不好,住院期间还念念不忘交待周三排练人员要签到,并打电话做文书记录。王爱玲大姐,是舞蹈队的志愿者,风雨无阻,默默地对乐团奉献了很多。还有每天带着重病的妻子一起排练的贝斯手、心脏做过搭桥手术的萨克斯手……所有这些人,他们互相搀扶着,一起走了很长的路。

“这些年,我们乐队在市南、市北、李沧、城阳等十多个社区公益演出,参加了第六届残疾人文艺汇演,成为慈善总会义工演出队,并在青岛国际海洋节上荣获大赛器乐专业常青组特别金奖……”赵毓宝说,如今乐团已有80多人。

据悉,年,李沧区“自强之声”艺术团正式成立,区财政相继投入5万余元为艺术团购置了器乐、服装,董船等一批在圈内小有名气的音乐爱好者被吸纳为艺术团成员,原先在公园、广场上切磋技艺的“游击队”被整合成为“正规军”,一时间,艺术团在李沧区残疾人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未来/

充满信心用音乐唱响希望

作为艺术团的团长,赵毓宝告诉记者,这个艺术团能坚持到现在,每个人都不容易。“一些盲人团员平时还要按摩,只好抽空参加排练和演出,肢体不方便的团员们,每次出门演出,自己还要搬运乐器。”一开始,艺术团的每项花销都是团员们自掏腰包,连音响和发电机都要自己配。“最开始没经费,团员们排练完了得吃个饭吧,外面吃多贵啊,就都去我家吃,我和老伴买菜、做饭、收拾。”赵毓宝说。

“现在比过去好了,李沧区残联给我们建了这么大的活动室,每年还给我们经费支持,狮子会、交运集团的志愿者每次都过来帮忙,原来我自己一个人扛音响,把身体都给累垮了,现在志愿者们帮着接团员、抬乐器、布置舞台,我们演出全程都跟着,真是帮了大忙啊。”赵毓宝说,现在团里的团员们很多都已经年过七旬,但大家每次演出精气神都格外足。“虽然今年受疫情影响演出减少了很多,但是大家的热情没有减,初心没有变,我坚信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排练出更多更好更精彩的节目,奉献给岛城的观众。”

延伸

一支曲子练习上百遍

初次见到赵艳,她灿烂的笑容让人过目难忘。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温柔的女子,一旦进入排练状态,却立马像变了个人。“王大哥,你这一节有点突兀,先单独来一遍。”“不对不对,这一小节要弱化,别太给力……”排练过程中,赵艳不断嘱咐其他团员,谈起业务的她一脸严肃,与先前那个温柔的女子相去甚远。“别看我们现在演奏得有模有样,刚成立那会儿,大家演奏出来的音乐别说婉转起伏、穿插配合、艺术感染,就连起码的美感都没有,20多个人凑在一起能做到齐拉齐奏就很不错了。”赵艳打趣地说。但就是这样一支“上不了台面”的业余队伍,却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实现了从草创到登台的跨越。靠的是什么?艺术团几位成员不约而同地喊出一个字“磨”。

艺术团成立前夕,团长赵毓宝请来专家给大家集体授课,突击各种乐理知识,从简谱到五线谱,从音阶到大小调,十几个平均年龄超过五十岁的人挤作一团,认真听讲做笔记。而最难的还是接下来的实际操练。电子琴、电吉他、扬琴、二胡、笛子……为了将各种西洋与民族乐器完美混搭,艺术团成员先是各自对着谱子单练,然后再一小节一小节地合练。“排练时,每个人都成了‘偏执狂’。一遍不行十遍,十遍不行就百遍,可以说,我们每一首成型的曲目都是靠大家一点一点打磨出来的,一支曲子反复练习上百遍是常有的事。”赵艳说,两年多来,艺术团表演水平不断提高,靠的是他们骨子里的这股韧劲,这也是艺术团这些年来受到老百姓认可的原因之一。(本版撰稿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李彦宏摄影观海新闻/青报全媒体记者赵健鹏视频剪辑刘宇航)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