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笛资源 >> 正文 >> 正文

豪门夜宴中的丝竹管弦韩熙载夜宴图

来源:笛 时间:2023/5/17
北京根治手足癣医院 http://m.39.net/pf/a_9125676.html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原作为南唐著名画家顾闳中所画,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是宋代临本。

按照长卷的打开方式,这幅画从右至左可以分为“宴罢聆音”“击鼓观舞”“画屏小憩”“玉人清吹”“夜阑余兴”等五个部分。画面内容极为丰富,涉及服装、饮食、家具、音乐、舞蹈乃至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今天我们来聊聊画面中出现的6种乐器。

这幅画虽然被称为《韩熙载夜宴图》,其实并没有表现“宴会”的过程。一上来,我们看到的就已经是宾主吃完晚饭欣赏音乐的场面,因此与其说这是“夜宴图”,不如说是“宴罢娱乐图”。画面分五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出现了乐器,整幅画卷出现了6种共计19件乐器,其中5种乐器集中亮相于第一个场景“宴罢聆音”中。

宴罢聆音

我说有5种乐器出现在“宴罢聆音”这个片段,很多读者也许会感到愕然。的确,如果不是细心观察,很少有人能找全画上所有的乐器。这个画面之所以叫“宴罢聆音”,是韩熙载等人都在欣赏教坊副使李佳明的妹妹李姬演奏琵琶。头戴高帽,美髯垂胸的韩熙载安坐于榻上,左手低垂,目光平静,眉宇间似乎还有一丝淡淡的忧郁。

韩熙载右边穿红衣服的是新科状元郎粲,也是这场晚宴的主宾,他只有二十出头,正可谓春风得意。他以一种很豪放的坐姿全神贯注地欣赏李姬的演奏。

韩熙载左边垂手站立的女子是他的宠姬弱兰。弱兰也会弹琵琶,只是在这个场合,首席演奏师非李姬莫属。大家可以看到弱兰身边有一个书鼓,其形制类似于今天的京韵大鼓。它也是整场夜宴中唯一没被演奏的乐器。

背对着观者坐在椅子上的是教坊副使李家明,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他右手中拿着一副拍板。李家明负责宫廷乐舞演奏,也经常出入韩熙载家,指导韩府歌舞伎的表演。待会儿,在“玉人清吹”片段中李家明将会用手中的拍板为众位女子伴奏。

背靠屏风扭头注视着李姬的年轻人是韩熙载的门生舒雅,他跟韩熙载一样,不仅爱好音乐,而且性格狂放。舒雅手上拿着一根笛子,他也许是沉浸在李姬的琴声中,一根手指放在笛子口上,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坐在李姬身边歪着身子注视着李姬的这个人是太常博士陈致雍。陈致雍跟韩熙载一样,也喜欢豢养歌舞伎,只是他家的歌舞伎团队论规模论水平都不能跟韩熙载相比罢了。陈致雍身后的蓝衣女子是著名舞姬王屋山。王屋山正注视着弹琵琶的李姬,她的眼睛净如秋水,有的是惺惺相惜的欣赏,没有今天人们常说的羡慕嫉妒恨,这是高手之间的目光。

左上角屏风后边还有一位女子探出半个身子,不知道她是在“聆音”还是在窥视现场的某个男子。这女子身后鲜红颜色的正是硕大的羯鼓,这个羯鼓待会儿将由韩熙载亲自敲响,为青年舞者王屋山伴奏。

至此我们找齐了“宴罢聆音”中的五种乐器,它们是琵琶、书鼓、笛子、拍板和羯鼓。

“宴罢聆音”中的五种乐器

我们重点讨论李姬的琵琶演奏。大家也许注意到琵琶的形状跟演奏方式都跟今天不太一样。琵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常用弹拨乐器,早在秦朝时期就已经在民间流行。当时的琵琶形状为直颈,圆形音箱。我们在图中见到的琵琶却是曲颈的,梨形音箱。据《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这种曲颈琵琶大约在南北朝时从西域地区传人中原,西安历史博物馆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中就依然保留着胡人弹奏这种琵琶的造型。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这种“曲颈琵琶”传入中原后,人们就把它和中原的琵琶结合起来,制成了一种新式曲颈琵琶。早在唐代,琵琶的演奏方式就已经改横抱演奏为竖抱演奏,改拨子演奏为手指直接演奏。白居易《琵琶行》中“犹抱琵琶半遮面”,说明琵琶女也是竖着抱琵琶的。不过,《琵琶行》中也有“曲终收拨当心画”“沉吟放拨插弦中”等句子,很显然琵琶女还在使用拨子。既竖抱琵琶,又使用拨子,这在当时应该属于一种古今结合的演奏方法。而图中李姬横抱琵琶且使用拨子的演奏方式只能算是一种古法。可否这样猜测:在竖抱式和横抱式混合使用的时代,横抱琵琶尤显得古意盎然。韩熙载是个有高度艺术修养的文化人,在他家里欣赏流行音乐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很有可能李姬在这里演奏的是一种古曲,这样显得更加高大上。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唐代仕女画《唐人宫乐图》中,也有宫人横抱琵琶的造型。

《唐人宫乐图》局部

这就是“宴罢聆音”中的故事。然而,且慢,我们是不是遗漏了什么?这个片段的确有5种乐器,但并不是只有5件,如果你再细心些,将不难发现在画卷开篇的地方,在这个堆满被子的床上,还横着一把曲颈琵琶。是不是很怪异?而且,看被子的高度,很容易让人想到被子中还有人呢。这把横躺在床上的琵琶应该属于韩熙载家中另一位乐伎。无独有偶,在第三个片段“画屏小憩”中也有一张床,床上也是被子隆起,你看那个肩扛琵琶手里拿着筚篥和笛子的女子,似乎在刻意遮挡身前这位手托酒壶酒杯的使女的视线。这两个场面无论如何都会令人浮想联翩。

卷首琵琶和“画屏小憩”中的三种乐器

据史书记载,韩熙载晚年生活荒纵,他家里豢养的这些歌舞伎不仅仅擅长器乐歌舞表演,还兼职为客人提供色情服务。最后一段“夜阑余兴”中,他的家妓们跟客人当众调情,似乎也验证了这一记载。

夜阑余兴

在“击鼓观舞”这个片段,“宴罢聆音”中的那个硕大的红皮羯鼓开始登场了。

羯鼓也是一种外来乐器,南北朝时经西域传人内地,盛行于唐开元、天宝年间。最初的造型是两面蒙皮,腰部细,用公羊皮做鼓皮,因此叫“羯鼓”。在电影《妖猫传》中,在极乐之宴上唐玄宗披头散发敲的正是羯鼓。

《妖猫传》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后来,羯鼓的形状发生改变。改用山桑木围成漆桶形状,下面用支架承放,用两只鼓槌敲击,就演变成《韩熙载夜宴图》中的样子。羯鼓的声音急促、激烈、响亮,尤其适用于演奏急快节奏的音乐。据史书记载,自从唐朝开始,很多人喜爱羯鼓,“声破长空,穿透远方,特异于诸种乐器”说的就是唐代的羯鼓曲。唐玄宗认为羯鼓是八音的领袖,其他乐器不可与之相比。有一次,唐玄宗与宫廷乐师李龟年讨论羯鼓,李龟年自称已打折了五十只鼓杖;而唐玄宗则自称“杖之弊者四柜”,也就是说他敲坏的鼓槌装满了四个柜子。画中第五段“夜阑余兴”中,韩熙载竟然是手持鼓槌送别客人,可想而知他对这种乐器有多着迷。

韩熙载手持鼓槌送客

图中韩熙载亲自敲鼓为王屋山伴奏,鼓前侧身坐着的是郎粲,王屋山跳的是《绿腰》舞。《绿腰》就是《六幺》,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初为《霓裳》后《六幺》”。“霓裳舞”是杨贵妃的成名绝技,而“六幺舞”在南唐依然流行,王屋山正是“六幺舞”的顶尖高手。画面上被定格的舞姿应该是“六幺舞”中一个较为典型的造型:小巧玲珑的王屋山双腿微曲,两手抚腰,背对观众,头部有一个回视的亮相动作,她很显然是在为下一个动作蓄势。那一瞬间,韩熙载的鼓槌尚未落下,舒雅手中的排版也是即将敲击的样子,一男一女两个观众也在用拍掌的方式配合着韩熙载的鼓点。站在舒雅身后的德明和尚是韩熙载的朋友,他的表情耐人寻味。

击鼓观舞

在这里我们需要跟大家聊聊“拍板”这件乐器。

拍板,又称檀板、绰板,简称板。它也是由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人中原的。唐代已广为流传,唐玄宗时的梨园乐工黄幡绰就以善奏拍板知名。唐代的拍板块数大的九块,小的六块,上端用绳联成一串,下端可以自由开合。演奏时,用两手分执最外两块木板的下端,一开一合,向中间的木板撞击作声。图中李佳明和舒雅手里拿的排版都是六片的,说明是一种小型拍板。当初苏东坡问朋友:“我的词跟柳永的词有何不同?”朋友说:“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个故事表明,拍板在宋代音乐活动中被广泛应用。

演奏拍板

“玉人清吹”片段,也是整幅画卷中最唯美的一段,五个女子在吹奏筚篥和笛子。

“玉人清吹”局部

筚篥,又称悲篥、笳管等,它是唯一一种没有在“宴罢聆音”片段中亮相的乐器,也是画面中的第6种乐器。筚篥同样源自西域,是由古代龟兹牧人发明的一种簧管乐器。在新疆的许多石窟中都有筚篥的描绘,刚才我们提到的《唐人宫乐图》中,也有宫人吹筚篥的造型。唐代杜佑的《通典》中说:“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乐器更适合表现沉郁悲凉的旋律。郁达夫在其散文名篇《钓台的春昼》中有这样的句子:“好梦虽被打破,但因这同吹筚篥似的商音哀咽,却很含着些荒凉的古意。”堪称知音。

《唐人宫乐图》局部

“宴罢聆音”舒雅手中的笛子,“画屏小憩”使女手中的笛子,在“玉女清吹”片段终于被派上用场。两个吹笛女子虽然并未坐在一起,但手部动作一致,可以想象她们技艺之熟练。笛子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早在年前的远古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用禽鸟肢骨制成的竖吹骨笛。横笛大概在汉朝时出现,相传是在汉武帝时由张骞从西域传入,以竹制成,是鼓吹乐的重要乐器。笛子的声音具有悠扬、婉转的特点,容易给人以一种缠绵思乡的感觉。李白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充分显示了笛声动人的艺术魅力。

以上就是《韩熙载夜宴图》中的6种乐器,在欣赏这幅传世杰作时,我们似乎还能够感受到这场豪门夜宴中隆隆的鼓点和悠扬的丝竹管弦之声。

文/溪桥步月作家学者代表作《非常鲁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9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