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笛介绍 >> 正文 >> 正文

音乐漫谈65法曲以及大唐的艺术之花燕

来源:笛 时间:2023/1/28
北京好荨麻疹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9/9204186.html

唐朝是我国古代歌舞和音乐最为百花齐放的年代,来自海内外各民族、各种形式的七器乐、歌唱、舞蹈多姿多彩,种类繁多。在中原歌舞与外来民族长时间的融合和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了我国音乐艺术发展的全盛时期。

汉魏时期,相和大曲和清商大曲已经初具大型歌舞音乐的模样,而到了隋唐,这种艺术形式发展到了更加复杂、更加繁荣的阶段。这种载歌载舞,结构庞大,充满了复杂的节奏和速度变化的艺术形式,无论在隋唐时期的雅乐、清乐、胡乐或者坐、立部伎中都能见到它的存在。而它的丰富、精美和庞大的规模,也让它成为我国历史上异常耀眼的一支花朵。

先来说说法曲。法曲也是隋唐宫廷燕乐中有种重要的形式,因为它是从佛教法会而得名。原为含有外来音乐成分的西域各族音乐,后与汉族的清商乐结合,并逐渐成为隋朝的法曲。其乐器有铙钹、钟、磬、幢箫、琵琶。至唐朝又搀杂道曲而发展至极盛阶段。著名的曲子有《赤白桃李花》、《大罗天曲》、《紫微八卦舞曲》、《降真招仙之曲》、《紫微送仙曲》等。唐白居易《江南遇天宝乐叟》诗:“能弹琵琶和法曲,多在华清随至尊。”清洪升《长生殿·闻乐》:“好凭一枕游仙梦,暗授千秋法曲音。”吴梅《读吴梅村乐府》诗:“法曲凄凉谁按拍,不堪流涕说兴衰。”参见《新唐书·礼乐志十二》。法曲在唐代燕乐中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因为它曲调清雅,旋律完整复杂,规模庞大,精美绝伦。可以说,它就是隋唐时期东方的交响乐,代表着当时音乐发展的最高水平。

法曲与歌舞大曲的关联相当复杂,他们一方面十分紧密,另一方面也有着严格的区别。一般说来,法曲往往会集中大区的音乐精华部分进行演奏,所用乐器则更接近汉族的清乐系统,以纯器乐演奏为主。而歌舞大曲可以理解为扩展开来的综合艺术形式,将歌唱、舞蹈和音乐融为一体。

歌舞大曲的结构相当复杂,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三说:“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攧、正攧、入破、虚催、实催、衮遍、歇拍、杀衮,始成一曲,此谓‘大遍’。“今人杨荫柳先生将唐代歌舞大曲结构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散序;中序、拍序或歌头;破或舞遍。

散序:无拍无歌,节奏自由,由器乐演奏。

中序:入拍歌唱,多为抒情慢板,器乐演奏。

破:以舞蹈为主,节奏逐渐加快,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如果拿现在的观点看,这种套曲结构跟西方古典乐不同乐章间的曲式发展颇有殊途同归的意思,如果不是因为历史原因逐渐断代失传,也许会发展成为充满东方风味的另外一种音乐路线呢。

既然谈到歌舞大曲,那么一定不能错过的就是《霓裳羽衣曲》。作为唐代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相传是由唐玄宗李隆基根据印度《婆罗门曲》改变,是一部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同时,它也是法曲)。除了曲调中浓郁的异域风情,舞者要身着缀满羽毛的上衣和彩云般的裙裾,宛如在仙境中穿行。

白居易曾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成为如今我们了解唐代大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全曲共三十六段,分可: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伴奏则采用了磬(唐代指铜钵)、筝、箫、笛、箜篌、筚篥、笙等乐器。而舞蹈相传由李隆基所创,由他宠爱的贵妃杨玉环舞蹈。由于《霓裳羽衣曲》乐调优美,构思精妙,以后各藩镇也纷纷排演此曲,唐代文人亦有歌咏或笔录。

《霓裳羽衣歌 和微之》-

唐白居易

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

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舞时寒食春风天,玉钩栏下香案前。

案前舞者颜如玉,不着人家俗衣服。

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娉婷似不任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

磬箫筝笛递相搀,击擫弹吹声逦迤。

[凡法曲之初;众乐不齐,唯金石丝竹次第发声,霓裳序初亦复如此。]

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

[散序六遍无拍,故不舞也。]

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

[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

[四句皆霓裳舞之初态。]

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

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

[许飞琼、萼绿华,皆女仙也。]

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

[霓裳曲凡十二遍而终。]

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

[凡曲将毕,皆声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长引一声也。]

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

一落人间八九年,耳冷不曾闻此曲。

湓城但听山魈语,巴峡唯闻杜鹃哭。

[予自江州司马转忠州刺史。]

移领钱唐第二年,始有心情问丝竹。

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篥沈平笙。

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

[自玲珑以下,皆杭之妓名。]

虚白亭前湖水畔,前后只应三度按。

便除庶子抛却来,闻道如今各星散。

今年五月至苏州,朝钟暮角催白头。

贪看案牍常侵夜,不听笙歌直到秋。

秋来无事多闲闷,忽忆霓裳无处问。

闻君部内多乐徒,问有霓裳舞者无?

答云七县十万户,无人知有霓裳舞。

唯寄长歌与我来,题作霓裳羽衣谱。

四幅花笺碧间红,霓裳实录在其中。

千姿万状分明见,恰与昭阳舞者同。

眼前仿佛睹形质,昔日今朝想如一。

疑从云梦呼召来,似着丹青图写出。

我爱霓裳君合知,发于歌咏形于诗。

君不见,我歌云,惊破霓裳羽衣曲。

[长恨歌云。]

又不见,我诗云,曲爱霓裳未拍时。

[钱唐诗云。]

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

[开元中,西凉府节度杨敬述造。]

君言此舞难得人,须是倾城可怜女。

吴妖小玉飞作烟,越艳西施化为土。

[夫差女小玉死后,形见于王。其母抱之,霏微若烟雾散空。]

娇花巧笑久寂寥,娃馆苎萝空处所。

如君所言诚有是,君试从容听我语。

若求国色始翻传,但恐人间废此舞。

妍媸优劣宁相远,大都只在人抬举。 

李娟张态君莫嫌,亦拟随宜且教取。

[娟、态,苏妓之名。]

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崩溃,“寂不传矣”;到中唐,此曲已被许多人淡忘;而安史之乱后,安禄山火烧大明宫时,此曲曲谱于火中烧毁,从而失传。

五代南唐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得残谱,昭惠后周娥皇与乐师曹生按谱寻声,补缀成曲,并曾一度整理排演,但已非原味。金陵城破时,曲谱被李煜下令烧毁。

南宋年间,姜夔旅居长沙,一次登祝融峰在乐工故书中偶然发现了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他为“中序”第一段填了一首新词,即《霓裳中序第一》,连同乐谱一起被保留了下来。

白石记谱填词的《霓裳中序第一》分上下片,歌词为长短句,结构上已受到词乐的影响,但音调古朴,曲中常出现低七度音(b7),体现出唐代燕乐侧商调的典型风格。歌曲的情调闲雅而沉郁,于两处低七度音音与“人何在”、“飘零久”的歌词相配合。

今日,《霓裳羽衣曲》是由已故之上海音乐学院叶栋教授,根据敦煌藏经洞留存的唐代敦煌曲谱残卷以及收录有唐代筝曲的日本筝谱集——《仁智要录》解译的筝曲,与宋代词人姜夔发现的“霓裳羽衣曲·中序”部分第一段乐曲组合再编而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