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愿与你不离不弃”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月夕贯休霜月夜裴回,楼中羌笛催。晓风吹不尽,江上落残梅。
诗人霜月下听曲贯休(-),号禅月大师,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七岁在兰溪和安寺出家,与邻院的处默相唱和,十五六岁时就以诗名早著。唐昭宗乾宁元年(),到杭州,以诗献吴越王钱镠,后钱镠以“去伪”“平越”旌为功臣,特刻贯休诗作于碑阴。乾宁二年,依荆南节度使成汭,居龙兴寺,与诗人吴融日有诗歌往还。天复二年(),因得罪成汭而被流放黔州,后逃至南岳衡山隐居。三年秋,到四川,以诗谒王建云:“一钘一笔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为王建所重,为之特修龙华禅院,并赐号“禅月大师”,亦呼为“得得和尚。故所著亦因此而名之曰《禅月集》。贯休工草书、篆隶,善画佛像,而尤以诗最为著名。
诗人贯休晚年在四川时,和蜀相韦庄多有诗歌唱和。晚唐出现了很多的诗僧,在众多的诗僧中,贯休的诗艺是最受人推崇的,五代时孙光宪在序齐己的《白莲集》时有云:“议者以唐末诗僧,唯贯休禅师骨气混成,境意卓异,殆难俦敌。他的造语奇特,也常受到学者的注意,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曰:“贯休诗奇思奇句,一似从天坠得。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对贯休的诗歌成就有过比较全面的评骘,其中说道:“休一条直气,海内无双,意度高疏,学问丛脞,天赋敏速之才,笔吐猛锐之气,乐府古律,当时所宗。虽尚崛奇,每得神助,余人走下风者多矣,昔谓‘龙象蹴蹋,非驴所堪’果僧中之一豪也。后少其比者,前以方支道林,不过也。”
贯休晚年曾游历四川贯休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僧,他的诗歌造语新奇,“往往得景物于混茫之际”(唐吴融《禅月集序》),诗情亦在其中得以映现。这首《月夕》诗,颇得古乐府之风调,以浑成之语传达出深远绵邈的情韵。诗中描写月夕听笛的感受,诗歌文本的二十个字只字未及情字。但在仔细品味之后,我们发现其中蕴蓄了无尽的情韵,悠然绵远,耐人寻味。俞陛云在将本诗与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比较之后说:“同是风前闻笛,太白诗有磊落之气,贯休诗得蕴藉之神。大家、名家之别,正在虚处会之。”(《诗境浅说·续编》)俞氏之论对我们理解贯休的诗艺颇有启迪意义。我们在欣赏贯休的作品时,不应胶柱于文本的字面,而应该通过诗歌意境的寻绎,把玩其中蕴藏的情致。
诗人月下闻笛“霜月”这一意象,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清冷寒涩的,而它更与“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汉乐府民歌《孟冬寒气至》)的时序物候有着密切的联系。“霜月”在中夜徘徊,在乐府诗歌中往往多与望月者的徘徊彷徨相应,互为表里。汉乐府中就有这样的抒情写意:“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明月何皎皎》)贯休在乐府古调的基础上翻出新意,说“霜月”之徘徊不定都是被“楼中羌笛”声声所“催”也。所谓“催”者,在本诗中自有催生和感染之意。羌笛曲声的凄清哀怨竟让天上的“霜月”也为之黯然低徊。
楼中传来的羌笛声令诗人感伤若再作深究的话,笛声的情感则完全发自“楼中人”的胸臆,是他将无尽的相思之情托于“悲响”,使“霜月”为之感动。至于吹的是什么曲子,也许正是让无数游子、征客伤怀惋叹的《杨柳枝》或《折杨柳》吧!那么,凡是听到此乐的人又将是如何的状况呢?自然就引人遐思。诗歌因月下闻笛,由笛而及人,人与笛声、“霜月”早已完全融成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这不正是汉乐府民歌《西北有高楼》中所表现的境界吗?“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古代杨柳代表着别离这样看来,诗中隐现的“人”,除了吹笛者之外,还应有一个听了音乐之后“伤怀”不已的“知音”者,那就是诗人这一抒情主体的自我形象。“晓风吹不尽”一句之中,其实也隐蓄着“裴回”二字,正所谓“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也。羌笛悠悠,任凭江上的晓风怎么吹拂,依然是不绝于耳,缭绕徘徊在这一片凄清的江山风月之中。最后一句借用乐府古诗,将诗意推拓开去。“江上落残梅”一句中的“残梅”,正是折寄陇头人的信物。看着江面上纷纷飘洒的梅花,诗人内心的情感到底是什么,早已无须多说了,但我们却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蕴藉而深厚、悠然而隽永的诗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