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笛图片 >> 正文 >> 正文

中国古代文学元朝文学绪论

来源:笛 时间:2023/3/25

一、元代社会状况

(一)政治方面

元代统治者的统治方式、礼仪制度、机构设施等,多用汉法,但对汉民族及南方各民族却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具体体现为人分四类(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民为十等。因而元朝吏治极其黑暗腐败。贪官枉法、冤狱遍地是元朝统治的显著特点。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汉族文人地位低贱,备受歧视压迫。元朝把科举制度废弃不用,不重视知识分子对治国的作用,令大多数知识分子断了仕途之路,无所作为,一部分文人被迫走上与民间艺人结合的道路,组成“书会”,为勾栏行院编写演唱脚本,成为元杂剧创作的主力军。

(二)经济方面

元代蒙古贵族习惯游牧、征战,在统一全国过程中,肆意杀戮掳掠,严重破坏了我国传统的封建农业经济。而元朝统治者特别重视手工业,他们集中工匠,设立匠局管理,使手工业蓬勃发展。加上驿站遍布全国,水陆交通发达,又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都市经济的繁荣。畸形的都市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有力地刺激了通俗文学的发展,为戏剧繁荣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思想方面

元朝统治者为麻痹人民、巩固统治,提倡各种宗教,尤尊佛道,儒理之学地位影响已大不如前。儒家思想束缚的松弛,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传统文学观念也发生变化。过去被轻视的戏剧、散曲、小说等通俗文学,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元蒙贵族不好文词而嗜好戏曲乐舞,高官显宦和上层文人也乐于欣赏和提倡。这是元代各种通俗文学蓬勃兴盛而诗文却相对衰落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元代文学发展概貌

元代文学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主要表现在旧文学形式(诗、词、文)的衰微和新文学形式(杂剧、散曲、传奇)的成熟,并取得巨大成就。元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代表,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并称。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杂剧属于戏曲,散曲属于诗歌。二者皆以曲辞为主,因而统称为曲。南戏和话本小说也有新发展;诗文创作成就不高,呈现衰落状态。

(一)元杂剧

以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前期杂剧中心在大都,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杰出作家,是鼎盛时期;后期中心南移杭州,创作渐呈衰微趋势,但仍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元杂剧是在北曲的基础上,把唱、念、歌舞和做工结合起来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它以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崭新的艺术形式,标志着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1.唱(唱功)念(音乐性念白)做(做功,即表演)打(武功)

戏曲表演中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演员表演的四种基本功,通常称为“四功”。⑴唱:指歌唱,唱与念构成歌舞化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唱与做构成另一要素“舞”。学习唱功第一步是喊嗓、吊嗓、扩音域、音量、锻炼歌喉的耐力和音色,分别字音的四声阴阳、尖圆清浊、五音四呼,练习咬字、归韵、喷口、润腔等技巧;但唱更重要的是善于运用声乐技巧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精神状态,通过声乐的艺术感染力表达剧中人的心曲。⑵念:可分为两大类,即韵白、散白,都是经过艺术提炼的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铿锵悦耳,与唱互相协调。⑶做功:泛指表演技巧,一般又特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是戏曲有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主要标志之一。演员在创作角色时,手、眼、身、步各有多种程式,髯口、翎子、甩发、水袖也各有多种技法,灵活运用这些程式化的舞蹈语汇,以突出人物性格、年龄、身份上的特点,并使自己塑造的艺术形象更成功。做并不是纯技术性表演,而是各具特点的内涵与表象,一举手一投足,既有内心的体验,又能通过外形加以表现,内外交融,得心应手,全为塑造形象服务。

⑷打:是戏曲形体动作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也是生活中格斗场面的高度艺术提炼。一般分为把子功和毯子功两大类,不仅要有深厚的功底,而且还必须善于运用这些难度极高的技巧,准确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神情气质。◎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特殊艺术手段,四者有机结合,构成了戏曲表演形式的特点,是戏曲有别于其它舞台艺术的重要标志。

2.元杂剧的体裁特点

元杂剧剧本=折+楔子+题目+正名元杂剧以“折”为单位,南戏以“出”为单位

⑴剧本组织:

①折是剧本的情节段落,以一剧四折为通例,超过四折为变体。如:关汉卿《五侯宴》、白朴《东墙记》、纪君祥《赵氏孤儿》皆为五折,王实甫《西厢记》为五本20折。②楔子是四折之外的一个小段落,多用来交代故事和连贯情节。一般都放在剧前,约相当于现代戏序幕;也有在折与折之间,相当于现代戏的过场戏。特点:a.篇幅短小。除宾白科诨外,一楔子只用一二支曲子。b.使用宫调多为[仙吕端正好][赏花时][双调新小令]等。c.除主角外,次要角色也唱楔子中的曲文。

⑵文学因素:唱词+宾白。

唱词是剧本主体,其声律是“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平仄互叶。一折戏只能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定格之外,可以加衬字。宾白是人物自白和相互对话之谓,可分为有韵的诗白(多用于人物的上下场,或两句或四句,或对仗或不对仗,一般皆一人念,少数是两人互相念诵;也用于科诨。大多数类别有定场诗、下场诗、对口诗白等)和无韵的诗白(形式多样,常见的有独白、对白、旁白等)。

①从文学结构上说,元杂剧一折为一个情节段落;从音乐上说,则为一套歌曲或唱词。②曲以抒情,白以叙事,这是二者的主要分工。唱词不仅抒发人物情怀,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不少唱词还担负说理任务。白也不完全是叙事,也常用于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戏剧冲突。

⑶音乐结构:主要指元杂剧的宫调曲牌及其运用问题。

①宫调即音组,或称谓门。在杂剧中实用为九宫调(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宫,双调,南调,越调)。②曲牌即曲谱,剧作家倚声填词,组成套曲。一套曲即一折,只能用一个宫调的曲牌。

⑷登场角色:角色又名行当,是传统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

①旦:是扮演妇女的角色,女主角叫正旦,正旦主唱的剧本叫旦本。a.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b.花旦(花衫):以服装花艳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贵夫人、女将、小贩、村姑等角色为主。c.武旦、刀马旦:演武功见长的女性。d.老旦:用本嗓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②末:扮演男子的角色。正末主唱的剧本叫末本。其余如外末、副末、小末等称为外角。③净:丑也归于此类,扮演滑稽可笑的角色或反面人物。④杂:指旦、末、净之外的登场角色。或“表其人在剧中之地位”、“表其品性之善恶”、“表其气质之刚柔”,其称谓与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及特定身份有关。

(5)舞台演出:元杂剧传播的主要途径。传统的歌舞技艺、说唱艺术、戏剧表演对元杂剧的舞台演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①一个角色主唱是元杂剧演出的一个重要特点。不管有多少角色,上场主唱的只能是正旦或正末,其他角色只有科白或科诨。一个角色主唱有利于突出主要人物,但地位重要的次要人物得不到应有的刻画,舞台气氛单调。②虚实结合,以虚为主是元杂剧演出的又一重要特点。由于古代舞台设置较为简单、以分场的形式演出等原因,所以在表演方面就形成了一套虚实结合、以虚为主的舞台处理方法。在舞台上虽然有布景或道具,但剧情进程、时间空间的发展变化、具体景物和场面的描写,却是主要依靠演员的虚拟表演的创造氛围来表现,这种虚拟手法被称之为“动作暗示法”。③元杂剧表演艺术的特点是程式化。程式化,即根据舞台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把生活中的语言动作提炼加工为唱念艺术和手段,并和音乐节奏相配合,成为形式上、技术上的规范和表现手段。如唱腔板式、音乐旋律、动作、台词等。

⒊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⑴经济原因:蒙古族入主中原,打破了中原地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蒙元统治者为对外扩张和享乐,把手工业工匠集中到大城市,使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海运、漕运的发达,使欧亚两洲商旅畅通无阻,国内、国际得到迅速发展。这些使元代城市出现空前的繁荣。因城市繁荣、人口众多,为满足市民需要,各种娱乐场所日益兴隆。⑵社会原因: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痛苦的时代,元蒙统治者对汉族和其他民族进行残酷压迫和剥削,权豪势要可以胡作非为,冤狱遍地皆是,人民灾难深重,奋起反抗。元代的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虽然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但也扩大了剧作家的生活和视野。⑶作家原因:元杂剧是以作家为中心的导演,演员是处于重要地位的。元代的剧作家,大都是对现实不满的失意文人。元初有许多文人沦为奴隶,加之元代科举不行长达70多年,文人失去了仕进之途,社会地位普遍下降,遭受时代重压,内心积聚着抑郁愤怒的情感,翻腾着不平则鸣的欲望,于是选择了杂剧这种最为当时民众喜闻乐见、也最适合他们发泄愤怒的文艺形式。⑷观众原因:杂剧的对象有官员、手工匠、商人、妓女、赶集农夫、游手好闲的街头烂仔等,雅俗兼容,无所不包。杂剧的故事多是反映下层人民生活,适应当时的民众口味,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散曲

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体式。主要来源于民间小曲和北方少数民族乐曲,一部分则从词调演化而来。散曲形式自由活泼,语言通俗明快,风格爽朗,显示出强大的艺术活力。部分作品愤世嫉俗,揭露社会黑暗,抨击丑恶现实,但许多作品也宣扬乐天安命、避世归隐、及时行乐等消极的思想情绪。前期注重本色,风格质朴;后期偏重词藻音律,风格趋于典雅。

(三)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

元末“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荆刘拜杀)北宋末南宋初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用南曲演唱的一种民间戏曲。其规模结构比北杂剧宏大复杂,而形式较为自由,曲调柔婉悠扬。元灭南宋后曾2度衰落,但元代后期又重新兴盛起来,到元末已定型并臻于成熟,至明清演变为长篇传奇。

(四)说话

⒈分类:宋代“说话”呈现出职业化、商业化特点,按故事题材有“四家”之说,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声)

⑴合声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⑵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⑶说经即演说佛书。⑷讲史则讲前代兴废争战之事。

⒉话本: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

分类:⑴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艺人底本,如《三国志平话》等。⑵以说话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详,可能出自读书人或书会先生之手,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⑶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的通俗故事读本,如《宣和遗事》

(五)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诸宫调是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是相对于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

⒈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⒉每种宫调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⒊宋室南渡后传至南方。南方诸宫调主要以笛子伴奏,北方诸宫调多以琵琶、琴伴奏,故北诸宫调也称“搊弹词”,有的冠以“弦索”字样,以示有别于王氏南诸宫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