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是中国一种传统乐器。曲笛优雅,邦笛高亢。因为简单易带,音色明丽等特点,长期以来笛子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东晋时的名将桓伊善于吹笛,素有“笛圣”之称,笛谱改编成琴曲《梅花三弄》,后来成为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唐朝时期诞生了许多吹笛高手,最有名的是李谟。他是唐朝开元时期出名的神笛手,被称为“吹笛为第一部”。其它著名的吹笛手还有孙楚秀,尤承恩、云朝霞等。
唐代有众多诗人写过闻笛诗,其中有李白、杜甫、高适等顶尖诗人,也不乏李益、戎昱这样的二线好手。赵嘏一句“长笛一声人倚楼”,还留下了“赵倚楼”的美称。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关于此诗的解释,宋人胡仔说得很具体入微了:
《苕溪渔隐词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柳曲》也。”
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柳,暗指“留”。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泛起浓厚的思乡之情。
茶座君好奇的是,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又到处云游,到底他思念的家乡是哪里呢?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此诗被认为诗仙的晚年作品。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来说十分遥远,充满了隔膜。望而不见,诗人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仙这两首著名的闻笛诗,少不得有人拿来比较:
前思家,后闻笛,前后两截,不相照顾,而因闻笛益动乡思,意自联络于言外。意与《洛城下》同,此首点题在后,法较老。(清·黄生《唐诗摘钞》)
这首黄鹤楼闻笛诗太有名了,如果你有机会去黄鹤楼欣赏对联的话,很多对联都是从此诗取意做文章。如晚清重臣彭玉麟题黄鹤楼:
我从千里而来,看江上梅花,直开到红羊劫后;谁云一去不返?听楼中玉笛,又唤回黄鹤飞高。
伟大的诗圣杜甫也有听笛诗。
吹笛/杜甫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由听到吹笛声而引发感怀。秋山静寂,皓月悬空,清风萧瑟,横笛数声,牵动万千愁思。到底愁什么?诗圣在颈联中做了交代:“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这就是那个无日不想着朝廷的老杜。
从笛子本身的音色讲,高亢的笛音其实不太适合近听。因穿透力强,远远听来,似乎更有感觉。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壮大雄奇,充满阳刚之美。这首闻笛诗有边塞的刚健,却又带几分江南的风味,爽朗而不失清新。
中唐诗人李益写了很多著名的闻笛诗。李益是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故自称“关西将家子”。久客边塞十余年,数历戎旅,其七绝多关塞之胜,征戍之情,思归之望,以及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他的边塞诗在中唐时期独树一帜,尤其是七绝写得很好,常带有盛唐诗人的特色,在壮烈、慷慨之中带一点伤感和悲凉。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全诗从大处着眼,大概括,大描写,重在写情思氛围。
春夜闻笛/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与前首诗不一样的地方是,此诗诗旨主要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发迁客的归怨。迁客骚人之怨,是古代文人士大夫写诗作赋时一个永恒的主题。西方有说法云:愤怒出诗人。中国也有类似说法:不平则鸣(韩愈)。然而我们的特点则是:怨而不怒。也就是说,发发牢骚是可以的,但不要指着愤怒太过,有道是,过犹不及,“太过”就不好了——这不是人臣应有的本分,一切要在“温柔敦厚”的诗教指归中适当表现。李益的两首闻笛诗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两首诗的写法也不一样。前诗先写环境,直到最后才由笛声引发征夫的思乡之情;后一首则恰恰相反,先讲笛声给迁客带来了情思,最后两句用洞庭春雁做结,营造出“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蕴。
李益的很多诗都具有感伤的味道,类似的还有:
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又如:
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唱梁州双管逐。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鸿雁新从北地来,闻声一半却飞回。金河戍客肠应断,更在秋风百尺台。
毕竟,李益所处的时代已是中唐,国力大不如前,那种昂扬的精神在士人心中不复存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