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热议的悬疑剧《隐秘的角落》诉说的并非一起新闻报纸上司空见惯的那种犯罪事件。
三个海边小城的少年,在一次爬山过程中偶然拍摄下了一起谋杀案,在与犯案者斡旋的过程中,人生的轨迹悄然遁入黑暗。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初看来很猎奇的故事,却引发了一日更甚一日的热度。日常琐碎的事件无法引起警觉,恰恰是戏剧性极强的“不可能”事件,才给了我们反思的契机。
反思那个同样走出过孩童“故乡”,迈入成人“世界”的自己。
《隐秘的角落》暗藏玄机版海报
MON
01
在“故乡”困顿成长的少年
朱朝阳的生活环境,是一座不起眼的海边小城。海边停泊着年久失修的船只,山顶的石头像百年前一样沉默地静候着登山者。居民的住所通过狭长的屋顶连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秘密。
这是一个困顿的空间。
在这里,人们对孩子的期许和中国的其他角落没有什么区别,学习好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准。
取景地广东湛江
朱朝阳的学习拔尖,看起来很“完美”。但是他的心是困顿的,身边的大人都夸他成绩好,却没有人关心他对爱的需求。
故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代表着社会、学校与家庭教育中“唯成绩论”的固有价值观。
对于朱朝阳来说,扮演该扮演的角色,成为一个所有人眼里的好孩子,才能维持成长困境中的微妙平衡。
尽管他的“学习好”阻碍了与同学之间的正常社交,让他不得不在班级中经常性地忍受同学的欺凌。
不过对“交朋友很失败”这件事,朱朝阳并不在乎。
他不肯在考试的时候替同学传纸条,听到父亲说“和同学搞好关系,他们未来都会成为你的人脉”时,会别过头去。他把自己关在狭小的世界里,是为了日后通过成绩步入更大的世界,实现阶层跨越,把这些不爱学习的同学远远地甩在后面。
但与此同时,他也对外面的世界抱有戒心。
从福利院逃出来的严良和普普的到访,扰乱了他的生活。他表现出成人式的防备,从母亲的梳子上拔下一根头发丝,夹在柜门缝中,以测试两个小伙伴是否在他离开时有偷盗之心。
一旦通过了测试,朱朝阳把拒绝福利院教育的严良和普普,当作和自己一样对未来有信念的孩子。加上对方的义气、温暖和爱,朱朝阳把他们当作世上仅有的两位朋友。
严良和普普勇敢的出逃,让朱朝阳看到了从困顿的空间里“出走”的可能性。
美国犯罪学家特拉维斯·赫希曾做过一项调查,在少年犯中仅有11%的孩子成绩优异。他认为原因是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对未来有明确的规划,对犯罪的后果也有清晰的认知,所以不太可能做有毁前途的事。
然而朱朝阳的例子,恰恰是冰冷理论的例外,也代表着《隐秘的角落》想要颠覆观众刻板印象的诉求。
MON
02
推开世界的门
用成人的方式“出走”
在朱朝阳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于爱的需求是如何被父母习惯性忽视的。父亲偏爱同父异母的妹妹,母亲过分执着于学习成绩。朱朝阳与父母的疏远,也意味着他的心里没有坚定的道德准则。
这时候,秦昊饰演的杀人犯张东升出现在朱朝阳的面前,动摇了他的世界观。朱朝阳和两个伙伴无意间录下了张东升把岳父母推下悬崖的视频。
三个孩子商量好不报警,但是要给张东升送去一封警告信。朱朝阳去少年宫送信时,无意间听了一节张东升的数学课。张老师不但学识渊博,还数次谈起朱朝阳的偶像笛卡尔。朱朝阳居然一下子就被一个杀人犯的魅力所吸引。
“没有不会解的数学题”的数学老师,同时也是冷血无情的杀人恶魔。张东升的一体两面,也在告诉朱朝阳成人世界的复杂和暧昧性。“你是老师还杀人?”的是非判断在朱朝阳的世界里不再明晰,而是变得模糊起来。
当张东升用失落的眼神,问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害怕失去的东西”时,基于“爱”的苦衷而杀人的动机,已经方便地用“得失”偷换掉了“是非”,让心智尚未健全的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站在了他这边。
第六集“苍蝇”讲述父亲怀疑朱朝阳杀害了朱晶晶,借喝甜品的机会偷偷录下与儿子的对话。他的疑心被朱朝阳察觉,这一刻起朱朝阳心中的父亲形象已经轰然倒塌。一只苍蝇掉进了纯白的牛奶中。朱朝阳装作不知情,一口喝下。
在第十集“张叔叔”中,三个孩子与张东升的关系更进一步。特别是张东升与朱朝阳的关系。
张为朱朝阳构建了一个不乏温暖的世界。他对朱朝阳学习成绩的关心,比朱朝阳的父母更切中要害。他对三个孩子生活起居的善意,也超乎了本该有所作为的家长。
朱朝阳对父母的依赖,开始完全转向来自外部世界的张东升,将对方当作崇拜者,也是精神之父。
但与此同时,甚至是不可避免地,朱朝阳选择接纳与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亦步亦趋地模仿着张东升,学习为了“得失”丢掉“是非”。
不论他是否直接杀害了同父异母的妹妹朱晶晶,在危险来临时不施予援救,也证实了恶的滋长。进而在张东升的“指导”下,朱朝阳对“爱的绊脚石”的“加害”已经无愧于心。
从故乡“出走”,也意味着朱朝阳离张东升代表的成人世界之恶越来越近,而离纯真的本我越来越远。
MON
03
从“世界”回望“故乡”
少年的恶从何而来
张东升在课上提及笛卡尔因为遇到瑞典公主萌生爱意,而发明心形图函数。
这个故事存在两个版本,一个是浪漫的爱情童话,公主为了笛卡尔终身未嫁。另一个接近于真相的是残酷的故事,公主对笛卡尔并不动心,导致了笛卡尔死于背叛。
“选择相信童话,还是相信真相”,取决于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这样的反复问询,在片中不断提及。像是在数个时间点上,对站在善恶十字路口的朱朝阳进行诘问。
然而实际上,从要为朱晶晶的死负责开始,朱朝阳已经越过了心中的道德红线。他在“童话”和“真相”中早就做出了选择。
比如他知道“未满14周岁,不负任何刑事责任”的法律“空子”,并且清楚如何加以利用。他可以在发现父亲偷偷按下录音键后,自如地佯装为朱晶晶的死伤感。
他一手策划了真假储存卡的陷阱,间接将严良和普普推向危险甚至是死亡,由此一来便没有人知道他与朱晶晶之死的关联。
比起成年人的恶,少年的恶更加触目惊心和难以面对。
特别是在目睹了近两年的大连13岁少年性侵杀人;湖南12岁少年弑母;青岛15岁少女杀害母亲等真实案例之后。我们感到更加彷徨。
《隐秘的角落》的难得正在于,我们可以借此公开地讨论少年的恶,有机会去追溯少年的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也许并不是在朱朝阳“推开世界的门”的那一天,不是在遇见张东升之后,而是更早以前。是早在他出生以前,是你我他,我们整个社会营造的环境所促使的。是“除了学习其他都不是正经事”的唯成绩论,社会对成功的狭隘定义,“越长大越孤单”的人心荒漠,这些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价值观也许是许多人的青春噩梦。即便在成年时代发现错误,也很难有重新寻找自我价值的勇气。
比如年中科院研究生被刺事件中的杀人者周凯旋,从县城中学尖子生一步步走向杀人犯。
明明早已经从故乡踏入了更广阔的世界,年少时对所谓分数、排名和竞争的执着,依然影响着他对人生的丈量。我们太熟悉这样的人生困境,才会在《隐秘的角落》里感到毛骨悚然。
直到快要结尾,朱朝阳的愿望还是“拿第一”,不过同开头相比,他不再是一个单纯靠学习能力和智力就可以得到梦想的人了。现在开始他要“拿第一”,还要隐瞒那颗被恶意侵蚀的心,过早地从孩童“故乡”迈入成人“世界”。而他“出走”后还会有多少次回望“故乡”?
《隐秘的角落》以张东升的死作为结束,可是对于朱朝阳身边的大人来说,可能什么也没有发生。
他们依然愚蠢地忽视孩子变恶的微妙转化。直到他们不以为然的“一阵涟漪”有一天变成滔天巨浪。
撰文:调反唱唱
图片:来源于《隐秘的角落》
编辑:吴司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