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笛介绍 >> 正文 >> 正文

李白深夜听到笛声,大笔一挥,写下这首思乡

来源:笛 时间:2023/1/30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这是余光中先生的现代诗《乡愁》的其中一节,全诗表达了离开家乡后,一个人独自在外,却深深地思念家乡的那种愁意。那种愁意,自心底而发出,非经历者根本无法懂得。

家乡,是我们出生的地方,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是我们人生的起始站,是我们温暖温馨的避风港,更是我们落叶归根的地方。

家乡对于我们一生来说,都有着像母亲脐带一样的作用。就算走得再远,也无法彻底跟自己的家乡一刀两断。家乡始终在脑海里占据着独一无二的位置,当你累了,她会抚慰你;当你笑了,她会跟你一起高兴;当你寂寞了,她便会默默陪着你,直到你不在产生负面情绪。

古人则更看重家乡,认为家乡就如同自己的命一样重要,远在天涯海角的游子,无一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对他们来说,家乡在哪,哪都是他们最终要回去的地方。

可怜的是,他们最终免不了背井离乡,踏上自己的人生之路,成为了一名远离家乡的游子。虽然如此,家乡却在他们心中,永远不会遗忘。

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陶渊明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等等,无一不是对自己的家乡充满了思念之情,那种情,是每一位在外的游子魂牵梦绕的、不可避免的,就像对自己父母那种情一样,永永远远无法彻底断绝,已经渗入血脉、融于骨髓之中了。

李白的一生,大多都是在外游历,几乎没有回去过自己的家乡。因此,独自在外游历的他,定会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

一天夜里,他听到了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笛声,便思念起了自己的家乡,难以入睡,仿佛笛声是从自己的家乡随着春风飘到自己耳朵里的,还叫自己不要离去。此情此景下,李白大笔一挥,写下了这首思乡诗,流传了数千年,还入选了教科书: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先来看看这首诗的题目,时间:春夜,地点:洛城,干什么:闻笛,短短几个字的题目,诗人便把这一切全都交代清楚了,不可不谓出自大家之手。

第一句“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在吹笛子,我隐隐约约地听到了声音。诗人刚想入睡,却隐隐约约听到了笛声。“暗”字是隐隐约约、偷偷摸摸之意,形容此时的笛声很小声且断断续续,不是那么明朗清楚,突出了“谁”,是谁家在吹笛子。

第二句“散入春风满洛城”这笛声被春风携带着充满了洛城。表现了谁都可以听到这笛声,传播范围之广,都充满了洛城。点明了此时是春季,古人一般都认为伤春悲秋,在春季起了浓浓的思乡伤感之情。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个夜晚我听到了这笛子吹奏的是《折杨柳》的曲子。《折杨柳》是首有关思乡的古曲,诗人独自一人游历在外听到了这种曲子,肯定会深深思念家乡啊。“柳”谐音“留”,在古代,送别友人时常常会用,表明不想让其离去,还是留下来吧。

第四句“何人不起故园情”,我听到了《折杨柳》这首古曲,我都开始深深思念家乡了,我想此时别人和我一样,听到此曲的游子没有不思念家乡的。诗人推己及人,由我一个,想到了所有的这类人。自己只能深深思念着家乡,却因种种的原因,无法真正回到家乡,表达了游子漂泊在外的可怜与痛苦。

综观全诗,此诗通过写自己的春夜闻笛,而产生了思乡之情,从而推己及人,扩大到像我一样的游子都听到了这笛声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表达了游子内心所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而又回不去的痛楚之情。

明代文学批评家、诗人胡应麟在《诗薮》评论道:“太白七言绝,如‘杨花落尽子规啼’、‘朝辞白帝彩云间’、‘谁家玉笛暗飞声’、‘天门中断楚江开’等作,读之真有挥斥八极、凌属九霄意。贺监谓为谪仙,良不虚也。”由此可见,李白写诗手法之高超,个性率真自然、情感充沛、逍遥洒脱,易于引起他人的共鸣,不愧是诗仙。

没有离开家乡时,家乡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画,我们在其中嬉戏玩耍,却只能看到天尽头那遥远的晚霞;但当我们离开家乡时,家乡又是一副挂起来的画,无论我们怎么走进,却始终隔着一层薄薄的纱……

不要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回家乡,否则心中那沉沉的思念,再也无处安放……

编辑:张圣平

摇摇晃晃,晃晃摇摇。品味云端,坠入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