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三斤谈娱乐
作为中国动画产业的领军人,特伟导演的《牧笛》是经典中的经典,被动画人视为“学动画必看的作品”。导演再影片中构建了一个意境深远的水墨画世界,成功地将中国独有的传统艺术与影片融合。整部影片虽没有一句台词却无一不散发着浓郁的诗意化中国意境美,彰显独到的民族色彩,成功开辟了中国动画创作新风格。
特伟老师以传统写意水墨画作为《牧笛》的表现形式,在绘画动画人物时笔触细腻,在处理山水景观时却尽显锋利,整部影片四溢着浓厚的笔墨情调。《牧笛》凭借独有的水墨意境,极具强烈的时代感和传统的中华民族色彩带领观者走进水墨丹青的世界,传承了华夏儿女乡间生活的一种和谐意境。
《牧笛》的横空出世,在六十年代的中国动画影坛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水墨动画创作的灵感与激情与当时特伟老师所处得艺术环境有着密切得联系,由此创作出独具民族魅力和中国风格的作品使得中国动画在当时的世界影坛中占据了不可磨灭的地位。也使“中国学派”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强烈的中国文化底蕴和诗意化的民族色彩是《牧笛》主题的表达。在《牧笛》中,特伟老师着重表达了事物内在的精神底蕴,借助水墨画独有的一黑一白、虚实结合的旋律,完美地实现了意境的高度浓缩和诗意表达,充分彰显了中国画的特有的意境美和神秘的东方美学。
因此,我将从诗意化的叙事手法,水墨式的影像风格,独特的主义色彩这三个层次全方位的解读《牧笛》,和观者在感受水墨画独到韵味的同时并一同感知水墨动画背后所传递的人文色彩。
01、导演采用诗意化的叙事手法,呈现东方独有的神秘与浪漫元素
(1)梦境和现实的结合与水墨画中的“虚实结合”相得益彰,呈现独具中国色彩的诗意与浪漫
导演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作为影片的叙事方式,为观者讲述了小牧童在梦境中的所见所闻。“梦境”本身就具有特定的朦胧感与飘渺感。这与《八部半》所呈现的梦境不同,在《牧笛》之中,导演更向向观者展示的是一种与水墨画中“虚实”手法相得益彰的风格。
《牧笛》一开始,我们随着牧童进入了他的梦乡。在梦境中,我们与牧童一起寻牛,与牧童一同在悠扬委婉的竹笛中感知牛失而复得的喜悦。影片在故事情节处理上非常舒缓,以虚实结合的方式为观者呈现了一个牧童“失牛、找牛、得牛”的跌宕情节。
在我看来,受到笛声召唤的青牛不再沉醉在壮美秀丽的山水之中,这也是导演所想传递给我们的:艺术魅力更胜过自然魅力。整部影片画面亦真亦假,叙事亦虚亦实,无不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特有的诗意感。叙事风格融入了东方的神秘也将水墨画中浪漫主义色彩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2)导演诗意化隐喻手法的运用,使影片达到身心合一的精神层面
《牧笛》的创作来源于大乘佛教的《十牛图》,图中曾写道:“此身即有生灭,心性无始以来未曾生灭”以牛为隐喻符号,借此来表现禅宗的修行阶次。因此在《牧笛》中“牛”也作为了十分重要的隐喻符号传递着整部影片诗意化的主题理念。
在影片中,一开始映入眼帘的便是翩翩起舞的蝴蝶,诗情画意的场景里,我们跟随牧童的步伐一同经历了“寻牛”“找牛”的奇幻之旅。在我看来,“蝴蝶”的出现也是一个诗意化的隐喻符号,蝴蝶的出现直白地隐喻了“梦境”,自古便有庄周梦蝶的传说。蝴蝶的隐喻符号巧妙地为整个短片做了铺垫,因此之后牧童在梦境中寻牛便变得理所当然。
除此之外,“牛”也是主要的隐喻象征,“牛”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代表着牧童的“心”,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进入梦境的牧童手中并没有拿着竹笛,也代表着牧童迷失了本心,因此也失去了牛。最后牧童受到紫竹的启发,清楚地明白了只有加强自己的技艺本领,才能寻回牛。此时也象征着人们只有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才能回归本心。
影片中牧童作为修行者在精神世界中得到了磨练,向观者暗喻修行者不能丢失本心,只有加强自身的修炼,才能找回本心最终达到身心合一的精神境界。这也是整部影片最精巧的设计,导演借助“牧童与牛”深刻地想观者阐述了诗意化的禅学。
02、剧情以水墨手法在影片中的表达,彰显出导演别出心裁的诗意化魅力
《牧笛》水墨式的造型刻画也为电影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人物造型和空间造型方面广泛借鉴传统绘画、壁画、年画、民间工艺、戏曲脸谱等,使影片的造型风格在应用上得到了独一无二的创新。
在《牧笛》中,青牛与牧童的便以传统绘画中白描的手法呈现在观者面前,在配合用墨染手法描绘的山水瀑布,挥毫之间便将人与景的朦胧美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在我看来,《牧笛》中水墨式的造型创作无一不彰显诗意化的东方色彩。特伟老师曾说到:“李可染所创作的牧牛图以情趣胜出”,所以他在《牧笛》中所描绘的是一幅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田园诗意图。
影片中的青牛笔墨均匀,线条分明,以白描的手法将青牛刻画的活灵活现。加之用大面积铺墨的晕染的方式,寥寥几笔,便将青牛的憨态可掬立体的表现而来。
除此之外,画者对牧童的造型塑造也十分出神,以“铁线”勾画,选择内部上色,色彩却没有被死板的线条框住,从始至终都透着强烈的通透性。影片中的导演对牧童造型的精准把握加之活灵活现的表情和自然生动的动作。这样水墨式的造型设计无不彰显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牧笛》中恬淡的国画意境更是使影片具有神秘且朦胧的东方美学。正如那句话所说“情与景相互交融,情融与景,景里传情因而呈现出独特的世界加之观者的想象,便有了意境。”影片中为观者展现了笔墨丹青的梦境世界,山水轮廓行笔轻盈,勾点灵动却笔触刚劲。层次明显的山间小溪却十分细腻。
在我看来,影片中恬淡的国画意境与画者儿童的生活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画者从小便在闲适温婉的水乡生活的熏陶下长大,对水乡有浓厚的情感。因此在影片中无一不展现着引人入胜,迷离朦胧的江南意境。
《牧笛》运用了“计白当黑”的美学原理,空白处皆成为牧童的梦境。水里游动的鱼儿,时隐时现的山泉等等,无一不营造着一种古雅朴实的意境。笔墨之间融入画者的情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传递出无限的意境,使影片具有神秘且浪漫的东方美学。
03、全剧呈现悠扬婉转的视听语言,传递东方独到的浪漫主义色彩
(1)悠远的竹笛曲与画面相得益彰,共同描绘朦胧诗意的精神意境
在《牧笛》中,独到且悠扬的笛曲与诗情画意的画面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故事来源于一次广东乡间的采风,整部影片虽没有一句对白,但导演巧妙的以竹笛曲为主,加之扬琴,二胡,葫芦丝等乐器的辅助共同谱写出一段悠扬的乐曲。
这正是《牧笛》中音乐使用的独到之处,整部影片即使没有一句对白观者却能在极具张力的音乐下看懂剧情故事的发展。观者还能在音乐中感知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感知牧童失牛后的焦虑也能感知牧童失而复得后的喜悦。导演通过音乐恰如其分地把控了故事情节的节奏,使音乐与情节相结合,共同描绘朦胧诗意的精神意境。
(2)空镜头的运用展现唯美秀丽的中国山水景色
在《牧笛》中,导演独到的空镜头也尽显中国山水的秀丽。在影片一开始,秀丽的山水便立刻映入观者的眼中。不论是片刻间的乡村秀景还是梦境中隽丽的山水树林,导演总是在叙事的同时不停插入此类的空镜头。
如此繁多的空镜头堆砌不但没有显得繁杂,相反却将中国独有的秀丽山水之间的朦胧意境雀跃在荧幕之上。
在六十年代,水墨动画片的制作过程并不是所有都用水墨绘制在宣纸上完成,如《牧笛》中的头部要分出四到五层颜色,且把颜色分别涂在透明胶片上,再以重合胶片的方式用后期摄影的方法处理成水墨画的效果。这样冗长又极度消耗精力的制作流程,却无一不彰显着我国动画人独到的匠心精神,因此也受到了全世界大众的认可。
总而言之,正是这样独具民族化的影像风格和诗意化的叙事模式,加之悠扬的传统民族乐曲,使得影片具有了得天独厚的韵味。而这短短二十分钟的影片却浓缩着动画人长时间的心血,这样珍贵的匠心精神则是整部电影最具启迪的智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