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或许我们首先需要确认,重建形而上学是当代哲学发展面临的一项根本课题和任务。我之所以提出和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哲学家们事实上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迥然不同,没有明显的共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代德国哲学家们在此问题上的不同态度:与海德格尔创建“基础存在论”(应予说明的是,海德格尔后期不满意这一称谓)并将追问“存在”本身规定为哲学的要义或其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截然不同,哈贝马斯在其《后形而上学思想》中认为,在康德哲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解释形式已失去其价值,哲学剩下的工作仅是沟通专家知识与日常实践以及通过阐释来推动生活世界的自我理解进程。就此而言,如果真像哈贝马斯所说的这样,那么哲学可能就要完全变成一种形而下的学科了。显然,哈贝马斯无条件地认同了康德关于人类理性能力以及所谓“自在之物”的见解。但是,康德实际上并未能真正扬弃和克服“自在之物”,只不过将其从纯粹理性领域放逐到实践理性领域,且他对人类理性能力的考察也完全是基于西方理性主义的立场作出的。其实,形而上学在哲学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毋庸置疑、不可否定的。从理论上说,一般而论,如果说形而上学的对象是亚里士多德所规定的存在之所以为存在以及作为存在所拥有的诸特性,即整体世界的根源及其性质,那么对其进行追索就是人类认识的永恒主题。笛卡尔曾提出,哲学是大树,形而上学则是哲学这棵大树的树根。海德格尔在《什么是形而上学?》“导言”中对此进行了发挥,认为存在论是向哲学大树的树根输送养料的营养之源。这样,他们二人就说清了哲学、形而上学和存在论三者的关系,特别是清晰地提示了形而上学和存在论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我理解,西方哲学所谓的“存在”或中国哲学所言的“道”即整体世界之根源及其与人的关系问题,堪称是哲学的元问题,是哲学基础理论的核心。因此,可以说是元哲学中的元问题。特殊而论,在当代,人类认识在经历了由古代的本体“存在”到近现代的“主体性”之后,仿佛又回到原初的起点上。人与作为终极根源或本体“存在”的统一,愈益重新成为统领诸种哲学的主题,成为全部哲学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环绕的轴心或至高的价值追求。实际上,毋宁说,这种“统一”的诉求对于人类来说始终是存在的,只不过随着社会实践和认识重心的转换、迁移,时隐时显。黑格尔建构“绝对精神”的逻辑体系,尼采诉诸生命的“强力意志”,马克思将理想社会界定为“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海德格尔创建“基础存在论”,都体现了致力于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的努力。从实践上说,我认为重建形而上学既直接涉及合理现代性的塑造,涉及现代化进程乃至人类历史向何处去,也直接涉及个体生命的完善。首先,就与现代性的关系而言,海德格尔曾直接将现代性的困境与“存在”的遗忘相联系,将存在的遗忘视为现代性困境的认识论根源。他认为,对存在的追问直接关系到欧洲乃至全球的命运。在其《形而上学导论》中,他甚至说,我们人类或者有些民族蝇营狗苟,奋力于对存在者的最大操控,却浑然不知其早已从“存在”处脱落,这就是人类沦落的最内在和最强力的根源。这听上去未免使人感觉过于尖刻和有些危言耸听,实际上却恰恰充分体现了一个哲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睿智,不失为一种深刻的洞见和警示。其次,就与人类历史向何处去而言,在今天,人类面临着技术、生态、核战争等重大的挑战。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已经使人类开始拥有修改DNA、重塑自身生命形态的能力,人类历史的发展或许真正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这无疑使重建形而上学和存在论的任务变得更加迫切。最后,就与个体生命的关系而言,作为整体世界根源的“存在”是每个个体的终极安身立命之所。人与自然的统一归根结底是人与整体世界之根源、与“存在”的统一。张载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两句话有其内在的关联,所谓的“立命”应是指立于“天地之心”处。这样说听起来似乎很抽象,但中国传统哲学中儒家的“成人”和道家的“内圣”等理论已经为此提供了某种具体的颇具实证性的论证。此外还需要指出,传统形而上学是现代哲学赖以发展的思想理论前提。不管哲学家们对其采取何种态度,都要由此出发前行,正如哈贝马斯在其《后形而上学思想》中所言,对待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对待整体世界的态度是黑格尔之后所有哲学流派立足的根本。
《哲学的涅槃——探寻哲学的审美化之路》
侯才著
定价:.00元
出版时间:.02
ISBN:-7---4
本书按专题选收和汇集了笔者自年至年期间发表于国内外哲学专业期刊以及国内主要报刊的56篇论文和文章。书中基于哲学发展的历史,揭示了“哲学的审美化”这一哲学发展的应然趋向,并以此为视域,聚焦于哲学的历史与理论,结合哲学发展史和某些有代表性的哲学家的思想对存在论、认识论、伦理学、历史观等诸领域的若干重大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同时,立足社会发展实践着重于哲学的自我反思,致力于揭示当代哲学发展的境遇、课题和任务。
图书目录:(上下滑动)
上编哲学的历史理解与当代阐释
·存在论
从主客体关系的理解来看的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观的变革及其当代意义
道教的内蕴及其文化功能
“思”之视域中的中国古代哲学观
老子及其思想的再发现
老子学说的精华及其现代性
让老子的思想造福于中国和人类
亚里士多德论作为本体之学的最高智慧
哲学可以取代宗教吗?
——对黑格尔宗教观的一种批评
海德格尔的哲学观及老子思想对其的影响
形而上学的复兴与重建
·认识论
哲学认识论基本问题不等于哲学基本问题
论悟性
——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特质的一种审视
中国传统解释学的方法和特色
论反思思维
语言分析哲学
·伦理学
马克思的人类终极关怀
——马克思视野中作为理想社会价值目标的自由
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想人格论及其现代意义
商讨理论视野中的伦理、人权、民主和民族国家
哲学的涅槃
——对黑格尔《德国唯心主义始初系统纲领》的
一种阐释和发挥
·历史观
马克思的哲学观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及恩格斯的诠释
马克思对人的哲学诠释
马克思的“个体”和“共同体”概念
——兼论马克思年前著作中的相关语词及其汉译
有关“异化”概念的几点辨析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遗产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纪念《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诞生周年
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文稿结构的重建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重释与新建
——兼评MEGA2第一部第5卷《德意志意识形态》正式版
“哲学形态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
作为马克思哲学来源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
赫斯《金钱的本质》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
莫泽斯·赫斯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政治哲学:政治的理性和良心
——兼评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概念
下编哲学的现实境遇与未来发展
对哲学及其当代任务的一种审视
——兼评恩格斯哲学观的现代性
哲学的嬗变与世纪之交的中国哲学
世纪之交的德国哲学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及哲学
文化、文化共同体和民族精神
认识重心的迁移与当代哲学的趋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构想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
从诠释走向建构
——理论研究的三种范式和境界
“中国现代性”的追寻
——对中国现代哲学发展主线的一种描述
当代中国哲学的境遇、自我理解和任务
哲学的伦理化与现代性的重塑
重述哲学危机
构建当代哲学主体性
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
让哲学成为安身立命之学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光荣历史使命
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逻辑及其哲学课题
附录访谈录
让智慧之光引领当代中国前行
——访中央党校哲学部侯才教授
哲学的伦理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塑造
——访中央党校侯才教授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发展
追寻“存在”,重建形而上学
——访侯才教授
作者简介JIANJIE侯才
年生,吉林长春人。哲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理论部理论宣传干部班哲学专业,年执教于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曾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项目首席专家。曾为慕尼黑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和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高级访问学者。专业研究方向为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等。
侯才著作推荐《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
(修订本)》
侯才著
定价:.00元
出版时间:.05
ISBN:-7---7
本书在国际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可靠的资料和实证性研究,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系统探究和阐述;同时,将马克思哲学及其与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关系置于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考察,提出了哲学史中存在和贯穿“主体主义”与“客体主义”两大对立传统的见解,从而将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以实践为基础而实现的这两种传统的扬弃和综合,理解为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与客体、精神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等诸种关系的有机统一,理解为一种包括人化自然在内的广义社会存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