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剧《隐秘的角落》已完美收官,短短半个月时间(不到)可谓火遍全网。《隐秘的角落》内容精彩、制作精良、整体完成度很高,豆瓣9.2评分是当之无愧的。
不同的思维钥匙,必然会引导你打开不同的世界大门。千雪追完本剧,选择了“笛卡尔”这把钥匙,来打开《隐秘的角落》背后的隐藏命题。
钥匙:“我思故我在”与“普遍怀疑”
《隐秘的角落》之所以会引发观众广泛的讨论,主要还是因为那个问题:你相信童话还是现实?这个源自于笛卡尔的故事,成为了此片备受讨论的引子。
那为什么是笛卡尔呢?作者难道不能编另外一个有选择情景的故事吗?到底《隐秘的角落》有什么样的隐秘新世界呢?
事实上,笛卡尔的身份除了数学家,还是中世纪重要的哲学家。最著名的“我思故我在”便是笛卡尔的哲学命题,这一命题开启了近代哲学的重大转向。
这样的命题与笛卡尔普遍怀疑的精神是无法割裂的。笛卡尔打破了固有的认知方式,从人们对事物原初的认识为起点,展开了对一切事物的普遍怀疑,在对一切进行搜索验证的普遍的怀疑过程中,逐步接近真理。
如果说,笛卡尔爱心坐标的故事是引导观众去猜测童话和现实的一道谜题,那么笛卡尔的思辨哲学理念,才是真正能够拨开迷雾的解题钥匙。但是这把钥匙的目的,并不是为剧情内容而设置,而是为了剧情背后所阐述的价值。
解读:以确然的怀疑解开《隐秘的角落》背后的人性命题
大凡悬疑犯罪题材,总归是在于探讨人性。
这部悬疑剧集看似是两起无关的案件偶然的碰撞,但两个案件的主人公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张东升和朱朝阳有很多的共同点:数学天赋高、性格孤僻、心思缜密
按照笛卡尔“普遍怀疑”的判断规则,按照层级递进的关系去质疑整个故事的源头,那么可能张东升和朱朝阳就是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发生的故事,这不是两个人的故事进行的时间交错,而实际上是同一个不同时期的两个人的空间交错。
张东升和朱朝阳在故事中的人性定位总是呈现相反状态的,例如当张东升呈现出罪恶状态时,朱朝阳就处于一种善良的状态。
反之,亦然。
善与恶,总是交替式的出现在这两个人物身上,并且始终呈现对峙状态,我有什么理由不去怀疑,他们原本就是一体?
在这样的怀疑下,就可以看出张东升和朱朝阳命运关联的必然性。
朱朝阳是张东升的曾经,他在少年时期确实有目睹过自己妹妹的不幸坠亡,但是妹妹并不是他推下去的,他只是在该施以援手的时候,选择了帮凶,他只是帮凶。
他选择相信童话长大,长大后成了张东升,无父母牵绊,孤身一人去组建一个家庭,因为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压抑感,让他不能够接受自己离婚,不能够接受自己努力争取到的童话破裂,他再次走到了罪恶的边缘。这一次,他亲手推了自己的岳父母下山,成为了罪恶的主谋。
从帮凶到主谋,从冷漠到罪恶,人性中的隐秘的那一点恶,最终变成了大恶。
这或者便是这个语境下,对人性隐秘的角落命题的阐述。
这样的命题未免过于黑暗,但这种黑暗的命题,既能够揭示复杂的人性,也能够揭示复杂的社会。
只有过于黑暗,才会让人更加渴望光明。只有当我们都去思考,那么才有可能找到更加好的解题方法。
当然,如果你遵循剧集给出的已知条件,你能够得到一个“童话”般的命题,即便你的内心曾经有过黑暗,但只要这个世界的阳光和温暖够多,一样能够照进你的心房,黑暗最终会被战胜。
撰文:山月千雪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652.html